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讓世界為中國制造叫好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自18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各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制造業體系日臻完善,一些開放時間早、開放程度高的制造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家用電器行業便是最明顯的例子之一。
如今,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與中國制造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電產品開始走向海外,出現在俄羅斯、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法國、意大利等世界各地,各家電企業也由制造普通家用電器逐步轉變為向全球用戶提供智慧生活解決方案。
不過,喜人勢頭的背后,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制造的一些不足和隱憂。比如,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附加值依然偏低,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再比如,中國制造業初級工多、高級工少,傳統型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企業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不高。
在家電領域,這些問題就體現為低端家電產品出口數量大。家電出口型企業多以代工為主,產品競爭力不足、議價能力有限,常常不得不以“價格戰”形式拓展海外市場。海關數據顯示,雖然2016年中國家電出口情況好轉,主要家電產品出口量和金額均有所改善,但是家電產品出口均價仍然很低。其中,電風扇成為出口量最大的家電產品,出口量達到6.2億臺,很多產品單個利潤都在百元以下。
要解決這些問題,扎實提升競爭力,讓世界為中國制造叫好,顯然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幫助企業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帶動性強、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相關成果的正向外溢效應。與此同時,完善相應的海外并購、海外投資等扶持政策,幫助制造業企業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
其次,企業應該注重對不同國家消費者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在拓展海外市場時更多打出“質量牌”“特色牌”“高端牌”。例如,家用電器屬于耐用消費品,一般家庭不會頻繁購買,這就需要中國家電企業擺脫以往勞動力低成本時代形成的“薄利多銷”思維,以免在“價格戰”中過度消耗市場容量。
最后,教育系統也應該注重提高人才培養的開放性與實用性。比如,要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地位和國際化水平,特別是可以探索在海外建立國際培訓基地,為世界培養更多的“中國工匠”。
目前,中國正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可以預見的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的實力必將日益精進,世界上為中國制造叫好的聲音也將越來越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制造 世界 制造業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