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返鄉創業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現階段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和返鄉創業方興未艾,雖然小荷才露尖尖角,總體還呈盆景樣式,但絕不是趕時髦的應景之作,更不是曇花一現的湊熱鬧之舉。其經過適當引導培育,完全有望成就星火燎原之勢,有望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成為繼鄉鎮企業崛起、城鎮化和農民工進城之后我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的新動能。
一是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追求量的增長,主攻總量不足的矛盾。為解決總量不足矛盾,我們拼資源拼環境提高農業產量,農業資源環境的弦一直繃得很緊,邊際產能過度開發,農業生產的水資源、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農產品質量安全令人擔憂。近年來,農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全面“倒掛”,農業發展面臨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天花板”的挑戰日益嚴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歷史性轉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此,必須在傳統農業供給體系中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須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必須優化農業全產業鏈從業者結構,培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頭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興起背后的返鄉下鄉創業者們,帶來了資金資本、現代化的眼界、管理經驗和市場連接等等,更注重在品質、品味、品牌管理控制方面下功夫,更注重新技術應用、農業多功能性挖掘、經營模式創新和產業鏈延伸,這讓農業生產很自然地嫁接上了現代生產要素,為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注入了全新動力。
二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脫貧攻堅。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當前,農產品價格水平上漲乏力,外出農民工凈增數量和工資水平出現增速“雙降”的趨勢,農民增收形勢異常嚴峻。我國貧困人口依然較多,減貧難度不斷增大,脫貧攻堅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農村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讓農閑時段的勞動力可以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拓寬了增收渠道。據有關部門對192個縣的典型調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效果較好,1個返鄉創業者可帶動近4個人就業。雖然現在宏觀經濟下行,跨省外出務工有所減少,但是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機會在增加,農民工資收入還是有較好的增長勢頭和后勁。依托農村綠水青山、鄉土文化等獨特資源優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將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依靠。
三是完善農村社會治理。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兼業式”流動,即農村勞動力利用農閑時間季節性地外出打工;“候鳥式”流動,即農民外出務工以年為周期在城鄉和地區之間往來;“刨根式”轉移,即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常年舉家外出并成事實上的城市居民。毫無疑問,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主導趨勢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今后還是會有不少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有的可能就在當地落戶定居了。但只鼓勵勞動力單向流往城市,只能使農村不斷空心化,社會資本自然不斷消逝。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業農村投資價值不斷顯化,外出勞動力回流,也將成為一種新潮流、新趨勢。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許多年輕人回來了,也待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東有的淘寶村就喊出這樣的口號:在外東跑西跑,不如在家淘寶。人回來了、心聚攏了,村莊的社會治理自然也就更有基礎、更有底氣了。返鄉創業者投資興辦各類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積極參與鄉村家園建設,成為新階段完善鄉村治理的一個有效抓手。許多返鄉創業者都是父子兵、夫妻店,這客觀上有利于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改善農村家庭結構,有利于修復農村社會結構,防止農村在社會變革浪潮中被邊緣化。
四是促進城鄉融合。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中國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演繹出我國與眾不同的工業化路線,所謂“農村包圍城市”的工業化道路。這種獨具特色的工業化道路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結構轉型注入了強大推動力。近年來,返鄉創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無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繼續,將有利于農民深度參與社會分工分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和城鄉融合發展,帶動農村特色小鎮和縣域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返鄉創業實質上是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從城市向農村的回流,有利于解決新形勢下誰來發展現代農業、誰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是新形勢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形式,符合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內在要求。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村 創業 返鄉 農業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