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金不換:兩代“芝麻官” 一樣豫劇情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金不換談《七品芝麻官》及豫劇傳承
為鄉親演出
文藝作品要經得住百姓的檢驗
文化周刊:《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縣深入基層、扎根百姓,為觀眾所喜愛。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這一角色對您本人有著怎樣的影響?
金不換: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以藝術的形式傳播正能量,為國家建言獻策,為百姓帶來精神食糧。現在鶴壁市政府在市區創建了“芝麻官大舞臺”,作為惠民工程,我每周六都會去舞臺上表演。
我們還堅持“送戲下鄉”,因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離不開人民。有時候老百姓會直接給團里打電話,說希望
能到他們村去演出。我們二話不說,立即下村演出。這樣,百姓不出家門,就能看到好戲。只要能保持團隊的基本生活,我們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去為百姓服務。擔任鶴壁市豫劇團團長之后,我經常帶領團隊來到田間地頭,與百姓同吃同住,一年365天基本天天有演出。只要百姓有需要,我就唱,一段不行唱兩段。我出身農村,深切體驗過農村生活,很多農民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幾百年,他們都能受得了比較艱苦的條件,我們才下村幾天難道就承受不了么?我始終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像豫劇電影《朝陽溝》中那樣,走到田間地頭,深入到農村當中去鍛煉,了解百姓的需求。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在下鄉演出時,附近村莊的老百姓即使距離幾十里地都會去看戲,為了占到好座位,從家里拎一條板凳、一壺水、一兜干饃,提早好長時間就來到演出現場,觀眾最多時能達到5000人。這也可見,農村百姓對于藝術是多么的渴求,而文藝工作者不管曾經得到過多少榮譽,其是否有藝術生命力還在于作品是否能經得住百姓的檢驗。得到百姓的認可與喜歡,我們才會有藝術成長的空間。
文化周刊:結合您個人的豫劇表演經歷,您覺得,怎樣才能使豫劇這種地方戲曲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
金不換:關于丑角這一行當,以前是沒有好嗓子才演丑角,現在是如果沒有好身段、好嗓子、好基本功,就不能演好丑角。特別是嘴皮子要有真功夫,臉上要能呈現豐富多變的表情,丑角就是要看絕活的。在豫劇中,以丑角為主演的劇目很少,有丑角參演的劇目也沒有幾部,這一行當面臨著人才斷檔的危機。于是,我在拍戲、創作之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發掘、培養人才方面,爭取多帶出幾個優秀的丑角演員。
豫劇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其主題還要時刻與時代同行,與現實接軌。比如《七品芝麻官》中唐知縣說,官大官小,為老百姓辦事就好:20年前,唐知縣是“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20年后,我認為唐知縣應該是“當官敢與民做主,不能回家賣紅薯。”
現在傳統戲曲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與有力資助,迎來了“文藝的春天”。但劇團本身不能光靠國家扶持與資助,還需練好自身基本功,努力找出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有的劇團閉門造車、耗資上千萬拍成一部戲,百姓看不見或不喜歡,這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嚴重浪費。劇團還是應該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舞臺上需要美感,但不能鋪張浪費,豫劇是一種表演藝術,舞臺上任何東西都要以演員為主,比如推拉門的動作,只要用動作虛擬一下即可,就像以鞭作馬那樣,而不是生生地制造出一個真門擺放在舞臺上,這不符合戲劇的表演特色與規律。文化正在發揮日益強大的力量,精品工程、優秀劇目,不是沒人看。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民人口眾多,每個村莊都有廟會等民間娛樂形式,豫劇的演出不可或缺。現在,豫劇光專業劇團就有幾百個,民營劇團更達上千個,豫劇隊伍很強大,這是可喜之事。面對市場化,豫劇團依然有個存活的問題。不被喜歡的,只能面對被淘汰。要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我認為真正好看且被百姓喜愛的戲劇,不能光有投入,還要具備創作價值。創作與演繹優秀作品,是豫劇表演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記者王小寧 張麗)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金不換 芝麻官 豫劇 《七品芝麻官》 豫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