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孫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或為南猿北猴故事的合體
渠縣東漢石闕:“養由基射猿”演化為“二郎神降猴精”
巫鴻說,除“猿精劫持婦女”外,“白猿傳”題材和另一題材“養由基射白猿”也都存在于四川的漢代畫像藝術中,后者逐漸演化為“二郎神降伏猴精”。
巫鴻認為,四川達州渠縣的一座漢代石闕上,就有描繪的傳說中神箭手“養由基射猿”的故事。
這幅畫像刻在渠縣的東漢沈府君石闕上。石闕身上刻有朱雀、青龍、白虎等有象征意義的動物。其中在石闕頂部畫像中,一個弓箭手正在全力拉滿弓,準備把箭射向一只猿或猴。而猿猴驚懼萬分,一邊用前腿緊抓住斗拱,一遍無助的向下看著弓箭手,似乎在哀憐乞命。
巫鴻說,許多資料都證明養由基射猿的故事在西漢以后廣為流傳,四川畫像則表明,這則外來故事流傳到四川一帶后,與本地的除猿傳說結合,被雕刻在墓葬建筑上以象征對死者靈魂的保護。
巫鴻認為,表現神箭手(養由基或羿)戰勝猿猴的畫像,后來逐漸演變為描寫猿與二郎神之間的搏斗。
“描寫猿與二郎神之間的搏斗,在我看來其原型就是上述秦至西漢時期‘養由基射白猿’的故事。”巫鴻說,二郎神可以說是后期中國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最著名的“降猿英雄”。而二郎神一個身份來源即被認為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二兒子。
巫鴻說,盡管這兩種畫像在墓葬藝術中具有相似的象征意義,但因為它們取材于不同的文獻,其圖像學的含義是不同的。在漢代以后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中,這兩種畫像主題形成兩個核心,圍繞著它們發展出兩大類有關猿精的故事。
“這兩個主題,在東漢以后又從四川傳播到中國其他地區。尤其是伴隨著魏晉、隋唐、宋元時期從分裂到統一的政治變動,四川的地方文化被吸收進一般華夏文化之中,猿猴故事的兩個主題也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從而為以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神怪故事為題材的繪畫、戲劇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巫鴻說。
巫鴻說,源于四川的這兩個有關猿猴的主題故事,發展的頂點是吳承恩在其《西游記》中所塑造的一個新型的、英雄的猿猴。“這一新形象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并為過去300年中以猿猴為題材的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新的基礎。”
現場探訪
達州文管所所長王平:孫悟空起源四川是一種“觀點”
巫鴻教授考證的“養由基射猿圖”,出現在達州渠縣的漢代沈府君石闕上。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僅存29處漢闕,其中渠縣就有6處7尊,占全國漢闕的四分之一,因此渠縣被成為“中國漢闕之鄉”。而沈府君闕是渠縣漢闕中最重要的兩處之一,早在1961年就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達州文物管理所所長王平介紹,沈府君闕,約建于122~125年(東漢延光年間),是僅存的雙闕,兩闕東西相距21.62米,闕高4.84米。其中東闕之內側有青龍浮雕,利吻緊咬玉環下之綬帶,掙扎上仰,奮欲騰云。西闕之內為白虎浮雕,隆準短身,四足五爪,尾長而剛健,口亦緊咬玉環綬帶。
對于巫鴻教授的觀點,王平說,可以作為一種專家的觀點來看待。
“石闕上的雕刻實際反映了漢代當時的社會生產、人物生活以及風俗習慣,從這些雕刻上可以從側面了解當時漢代的一些社會文化。”
王平說,他對這幅圖的理解與巫鴻教授不同。
“我理解的這幅雕刻的含義是封侯取爵之意。”王平說,“石刻上,一人彎弓射箭,左上角有一只猴子和一只鳥,‘猴’與‘侯’同音,射候就是射侯;鳥就是雀,與‘爵’諧音,射鳥就是取爵。”
記者發現,這幅石刻圖位于西闕之上,上有銘文“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在東闕上有銘文“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有學者認為,銘文書法獨匠,為漢隸佳品。
王平說,沈府君闕在漢闕中地位非常重要,每年都有研究者和愛好者前來參觀,拓片更是廣傳海外。
編輯:陳佳
關鍵詞:孫悟空原型 起源于四川 或為南猿北猴 故事的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