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世英:科學與藝術的“美”

2016年02月01日 09:14 | 作者:張世英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9世紀英國一個哲學家說,只有植物學家、生命科學家最懂得美。為什么呢?因為美主要講究和諧、比例、對稱、次序,哲學將其歸結為一個抽象的名詞———多樣性的統一,通俗一點說,就是和諧。誰能夠懂得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那么誰就懂得美,植物學家正是這樣。聯系現在,科學的發達為審美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科學家現在也追求美,追求和諧,追求多樣性的統一,科學走向美,美也在走向科學。


比例、對稱等這一類的美,用古希臘的話來講叫做形式美,實際上是屬于感性美。我以為,從人類文化的發展史來講,感性美應該予以承認,但還只是一個低層次的美,用哲學的語言來說,人的主體性沒有突出。到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有了兩大發現:一是發現自然,另一個是發現了人,把人當做一個主體,自然當成是客體。這個關系表現為人用主體性去認識客體,研究自然,所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隨之發展起來。這樣,人對于審美的觀念提高了。科學的發達對于藝術和審美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我們一般覺得科學和藝術是兩碼事,科學是追求普遍性、追求永恒的,感覺非常嚴峻和枯燥。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的發達,產生了追求藝術的精神,追求把普遍性體現在具體、感性、個別的特殊性里面,把“一”體現在“多”里面,于是有了美。不妨下這樣一個簡單的定義:理性的東西在感性的東西中體現,這叫做美。此時的美比感性美更進一步,叫做典型美。追求普遍,這是人類思想發展的一個階段,科學與藝術都追求普遍性,藝術在普遍性基礎上將其運用到個體中去,從而產生審美趣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科學和藝術是同根同源。


不過,我們對美的追求,到典型美這個階段還遠遠不夠。由于典型美給人感覺比較抽象,西方一些現代學者對其進行批判,認為典型美離開了現實。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現實的東西,有顯現出來的,也有隱蔽在背后的,而美就是通過當前的在場的現實追求背后的東西。我舉一個例子,梵高作品《農夫的鞋》:畫中農夫穿的鞋黑洞洞的,如果是我畫,可能誰也不看,但是梵高通過他的技術、修養讓人思考,這個鞋為什么是這樣的?想象一下,原來在背后,農夫為了填飽肚子,成年累月走在這條道路上,把鞋走破了。再進一步想到,農夫面臨風雨、饑寒交迫,反映出社會貧苦狀況等等。當你無窮想象時,其實你在對梵高作品做一種美的鑒賞。什么是審美?就是尋求事物背后的根源。我們說“美在意象”,就是這個道理。藝術品表面顯現出來的是意象里的象,是有形的東西,而意在此外,美在象外,不在作品本身。這并不是說不要作品,而是通過這個作品去想象它背后的意象。


科學和藝術都需要想象,但彼此的想象有相同點,也有區別:科學的想象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學家要大膽設想,甚至是幻想,但同時要為想象找到現實的證據,否則科學家就變成空想家了;藝術家不需要如此,藝術家在想象里面玩味無窮。不過,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在追求顯現事物背后隱藏的“母源”,找到它的母親、它的根源。我們經常形容《紅樓夢》是說不完的,《紅樓夢》的情節是具體的故事,為什么就說不完?因為它背后的人情世故、悲歡離合、歷史滄桑,可以讓人想象無窮。這樣既是在欣賞《紅樓夢》的美,也是在追求它的根源。


總而言之,科學與藝術同根同源,而且從現在的趨勢來講,科學家越來越在走向審美,越來越在藝術化,而藝術也在越來越向科學靠近,兩者是“同胞兄弟”,越來越親密。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文有刪節,題為編者加)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世英 科學 藝術 多樣性的統一 和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