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海歸就業如何走出“北上廣情結”
原標題:海歸就業如何走出“北上廣情結”
留學生要給自己一個過渡期 政府和企業也要多幫忙
擦干滿頭的汗,張婧長吁了一口氣。花了4個小時,她終于把裝在袋子里的100份求職簡歷遞出去了。
3月28日,這個家住天津的姑娘,坐上早7時多開往北京的動車,趕往位于亮馬河大廈會議中心的“2015春季留學英才招聘會暨高端人才洽談會”。
這是一場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留學生專場招聘會,至今已舉辦6年,據統計,今年共有來自金融、工程、互聯網信息和法律等不同領域的136家企業前來招聘。
雖然名企云集,張婧本人也有著美國生物工程專業碩士的留學背景,但她心里一點底都沒有。因為回國后,她發現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崗位十分有限。這次來招聘會,但凡能和所學領域沾邊的崗位,她一個都不放過。于是,海歸上演了一場海投大戲。
頂著生物工程這種高精尖的專業帽子,張婧表示只有北京機會多。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從去年年底畢業回國,她頻頻往返于京津之間,一沓車票加起來也有1000多元。
有“北上廣”情結的,并不是張婧一個人。不少招聘企業表示,許多留學生只愿意留在北上廣,一聽要到二三城市工作,扭頭就走。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相比2013年,2014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均有增加。出國留學人數增加4.59萬人,留學回國人數增加1.13萬人。
2014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5.98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36.4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33.61萬人。
一切就是這么現實:一方面海歸回國人數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就業越來越難。在就業季里,海歸們將和750萬名本土畢業生一起“搶飯碗”。而在人才濟濟的一線城市,留學生就業困境愈發明顯。一些企業認為留學生沒那么大“吸引力”,而留學生也自感回國后有些水土不服。如何實現自身價值正困擾著一批又一批歸國留學人員。
國外難留 最次也要留“北上廣”
《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4年)》顯示,去年,有57.94%的歸國留學生期盼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展。
和一些本土畢業生逃離“北上廣”相反,許多留學生對“北上廣”情根深種。
山東女孩王英在英國一家大學讀媒體專業碩士。2014年9月,尚沒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她,已迫不及待地加入北京的求職隊伍。和她同期畢業的許多同學也都如此。雖然許多媒體專業的本科學生在出國前計劃能留在國外的媒體工作,但實際上留得下來的非常有限。
“英國的工作簽證逐漸收緊是我們不愿意考慮留在當地找工作的原因之一。”在一個留學生的微信群里,一名今年7月將要畢業的女孩在苦惱自己的未來。她說,英國以前有個叫做PSW(post study work visa)的簽證計劃,允許畢業后在英國待兩年,但2012年這項計劃被取消。T5(Tier 5 visa)的工作實習簽證計劃雖然可以讓留學生邊實習邊轉正,但據她本人了解,轉正的比例極小。
而另外一個留不下的原因是,一年碩士的學制使得很多在英國的留學生根本無法好好了解英國文化。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及語言問題恰恰是他們留在英國發展的“短板”。于是,回國成為首選。
“媒體類專業對語言功底和當地文化政治經濟的了解程度要求甚高,我認識的中國學生里留在英國的,也只是進入當地華人媒體做一些基礎工作。在國外銷售工作最好找,但讓我們放棄學了多年的專業去做銷售,顯然不合適。”王英說。
她認為,回國后選擇去北京發展,也是受專業“所迫”。“‘北上廣’無疑是媒體最發達的城市,也是最適合媒體人成長的地方,媒體專業學生的夢想在這里能夠實現。費盡力氣在國外讀完碩士,如果只是回老家或到二線城市,我當然不甘心”。
就是這份不甘心,讓許多留學生寧愿采取“迂回戰術”,也要在“北上廣”落戶扎根。因為根據北京的政策,留學生回國后有兩年落戶時限,從去年回國后,王英就一邊工作一邊尋覓能給自己落戶的單位,目前已經先后換了3份工作。王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的單位還沒有和她簽約,之前是因為她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不能簽,現在是因為單位還沒有兌現給她戶口的承諾,她不想簽。
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則表示,找工作雖然不算太難,但一些企業的要求還是太過嚴苛。
家在北京的耿宇從中央財經大學畢業后,在一家世界500強單位工作了4年。2013年他去美國讀MBA,畢業后在美國一家科研機構實習。本來表現不錯,這家機構決定和他簽約,并承諾可以幫他解決綠卡、工作簽證等問題,但起薪只有2500美元/月,還要求耿宇必須在單位工作15年以上,否則要賠償很多錢。
“我馬上快30歲了,一下要簽15年就相當于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賠上了。”耿宇表示,自己在國外兩年,提高了實力。他準備先回北京找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就回美國讀博。
與耿宇不同,絆住劉韜的是因為無法找到晉升空間。
2012年,劉韜從芝加哥一所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后,先后到百事集團和JP摩根(摩根大通銀行)工作,回憶起自己在美國奮斗的經歷,他說,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想要晉升并不容易。
“我雖然進入JP摩根工作,但是主要負責一些日常的數據維護和處理,這種崗位對技術和知識沒有太高要求,本科畢業生就能駕馭。”劉韜說,他一直希望能轉職做數據或行業研究,但很多職位僅限于美國本地人,有些職位雖然也招外國人,但是他的經驗又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劉韜告訴記者,回國后,他就職于一家香港駐北京的金融機構,對目前的職位,他比較滿意。
“能在北京找到工作,留學回來為什么要回老家去?”劉韜算了一下,他在國外讀一個學位花費40多萬元,如果按照國外工資,兩年內能把這筆錢賺回來。在“北上廣”要五六年能賺回來,要是去二三線城市,這筆開銷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補回來。
留學生要學會給自己一個過渡期
留學生想在北上廣找一份稱心的工作,企業期望找到一個合適靠譜的人才,但就業天秤的兩端,常常無法達到平衡。
“不管(我們公司)招什么樣的人,求職者開口就跟我們要戶口,并且只愿意去‘北上廣’。”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的一名HR(人力資源經理)表示,今年留學生招聘的職位在上海、無錫、成都和淄博,但求職者基本上投的都是上海。
而讓這位HR苦惱的還有,一些留學生沒有做好準備就來應聘。“不知道西門子到底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西門子在招什么崗位,上來就問自己能否去工作”。
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姓舒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訴苦,他們招的職位工作地點在湖南,但來應聘的留學生多半不愿意去湖南,他們很難招到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就業市場供需之間一直存在一個“剪刀差”。
“很多留學生認為,出國留學只有金融、財經等專業是最好的選擇,而從過去的整體分析看,一般的高端人才也的確都流向了金融行業,但現在這個面太大了。”金融類并非一直熱門,從中國的長遠發展來看,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專業都有相應需求。
在百度公司校園招聘專員王子君看來,許多求職者對國內就業形勢和環境不是特別了解,盲目跟風。最近互聯網比較火,不少人就投互聯網的職位,但往往并不了解這個行業。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招聘會上也遇到了這種現象。學化工專業的陳琛在向某互聯網公司遞交簡歷時表示,“雖然我的主修專業是化工,但我想嘗試去互聯網企業。”
作為工科生,陳琛是2014年年底回國的,現在在北京一家央企實習,但他有些不適應央企的氛圍。雖然也給一些化工專業的相關崗位投了簡歷,陳琛還將目光鎖定互聯網企業身上。
“我更傾向于有節奏感和創新力的工作。”陳琛表示,他看好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力,很樂意嘗試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經理等職位。
“最怕留學生一上來就問,你看我適合做什么。”一名互聯網公司的招聘人員表示,一些留學生沒有自己的職業規劃,許多人都說這個能做,那個也能做,感覺干什么都合適。
在采訪過程中,一些企業向記者表示,海歸雖然有些語言優勢、有眼界,但海歸有些不接地氣,和企業的需求有所出入,時間一長,海歸自然對企業失去“吸引力”。
企業有著“小抱怨”,海歸們也擔心會“水土不服”。
耿宇表示,自己最想去國企或有美國背景的外企,更希望是后者。因為自己的英語非常好,也習慣了美國的辦事模式。他覺得在國企,很多事情要想辦好,必須有關系,否則能力再強也很難有機會,而在美國就是靠能力吃飯。
張彤表示,作為海歸畢業生,回國找工作的優勢體現在外語能力和視野寬廣上。但相比國內畢業生來說,他們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所學的東西和本土的實際不接軌。
“我在香港學到的翻譯理論、媒體公關技巧以及接人待物方式,在大陸可能就完全用不上。而且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錯位,學術理論和應用實踐也不匹配。這就導致想搞學術卻搞得亂七八糟,想找工作又很艱難。”張彤認為,這樣不僅跟教育的功能相違背,還給海歸們出了一道難題:怎樣快速適應內地的實際情況?
“的確有很多留學生回國后未必能適應企業的崗位,因為他所學的專業知識、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一個磨合過程。”儲朝暉指出,這需要企業和留學生慢慢地適應,并且相互適應。
劉韜也表示自己經歷過一個這樣的過渡期。“首先要適應的是低于國外水平的薪資,其次是工作方式。”進入到國內的金融企業后,最大的不適應是在國外學到的金融市場上的一些運作規則,在國內有時候根本不適用。“比如做貴金屬交易,國內有些公司會操縱市場,缺乏公平公正,這直接影響到金融衍生品研究員工作方案的調整,這些都需要適應。”劉韜說,時間會讓海歸學生的優勢慢慢顯現,問題是要給自己一個過渡期。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海歸就業 北上廣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