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二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我連續2年通過提案建議盡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作為一個在(籌備的)國家實驗室(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大化學院)的科研人員,近十幾年中國科技發展的感受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體會,使我深感我國建立國家實驗室的必要性。
一、 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國家實驗室對本國甚至全世界科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美國的許多國家實驗室、日本的理化學研究所和分子所等都有很高國際影響力,同時成為這些國家科技的窗口,為國際合作、競爭和交流作出重要貢獻。我國應盡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推動我國科技創新。
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實踐證明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我國科技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部分為3級學科,專業很窄。建立具有綜合優勢的國家實驗室正好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原創性研究、頂級科學家的引進和培養以及國際科研合作與競爭提供重要平臺。
三、 我國正在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科技支撐。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建立新的產學研合作運轉機制,但更需要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基礎研究的發展。建議增加總的科技投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和國家實驗室建設投入。在此基礎上,加快人才引進,制定國家實驗室經費管理條例等,推動正常學術活動。國家實驗室建設應是國際性的、開放的、流動的,且以研究自主的形式,發揮更好的作用。
國家實驗室是國家最高層次的創新基地,做的工作應該是“頂天立地”。頂天,即瞄準國際前沿,產出國際一流原創性成果;立地,即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按照這樣的定位,國家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幾個問題。
一、 要凝練“頂天立地”的研究任務。目前一些實驗室學科結構單一,存在重視基礎研究、輕視技術開發的情況。科研工作“頂天”卻沒有“立地”。國家實驗室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必須凝練“頂天立地”的研究任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才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才能體現國家實驗室的價值。
二、 要打通科技創新鏈。科技創新鏈包括四個環節,即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如果創新鏈不打通,科研成果就難以立地。實驗室的優勢是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企業的優勢是產業化。工程化是目前科技創新鏈上的“堵點”。因此,國家實驗室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適當拉長創新鏈,通過與企業協同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工程化進而實現產業化,做好科技與經濟的對接。
三、 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科技成果轉化受多種因素制約,一直存在著周期長、效率低的問題。體制機制的不順暢,不利于科技成果落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核心,是要調整激勵機制和簡化專利技術的轉移程序。調整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在成果收益中占有更合理的比例甚至是拿大頭,能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外,要簡化專利技術的轉移程序,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建議:國家實驗室因其定位,經費來源應該以國家支持為主。納入財政體系、長期穩定的經費投入,是國家實驗室開展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科技創新活動的保障。
“戰略性、前瞻性、重大性、包容性”定位
為切實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必須明確其在定位上的幾個核心關鍵點:
一、 戰略性。國家實驗室必須關注國家戰略層面的長遠謀劃,勇于擔當,成為相關領域的國家專業智庫,為國家相關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 前瞻性。國家實驗室對我國科技的發展既有支撐又有牽引,但最重要的是牽引。因此,在科學研究上必須著眼于引領未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要有挑戰極限的決心和勇氣,只有挑戰極限,才有可能產生原創成果,才有實現引領世界或彎道超車的可能。
三、 重大性。國家實驗室不僅要承擔重大的科研任務,關鍵要建設一批世界領先的、甚至是唯一的或獨具特色的重大試驗設施和儀器,這是開展世界水平科研的基礎。世界一流重大試驗設施和儀器也是吸引世界智力匯集國家實驗室的重要因素。
四、 包容性。國家實驗室是國家的重大科研平臺,應強調其包容性:一是在國家實驗室的組建上,必須打破地域、部門甚至是行業的限制,充分吸納國內相關優勢科技資源,真正體現國家意志;二是在國家實驗室的運行上,要充分借鑒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的運行機制,利用世界一流重大試驗設施和儀器的共享,廣泛吸納國際智慧,把國家實驗室建成供世界一流科學家“唱戲”的舞臺。
建議評估驗收籌建中的國家實驗室,選擇比較成熟、比較符合國家重大需求和需要的國家實驗室,盡快啟動實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協商 全國政協 雙周 發言 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