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93歲教授摘"北極光" 許淵沖: 跟翻譯"倔"一輩子
翻譯要顯出民族文化的味道
“這是這兩天剛出的《中國翻譯》,有篇文章不認同我對李清照《烏江》的翻譯!”相比起剛剛獲得象征終身成就的獎項,這位老人說得更多的卻是自己的翻譯理念。
“西方語言有90%可找到中文對應,中國語言和西方語言卻只有50%可以對等。”許先生認為,“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翻譯的最高標準就是將原文直白轉換,重視‘名’而輕視‘實’,注重‘形似’而忽視‘神似’。”許先生語氣中透著無奈,“我覺得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況下,翻譯一定要把一個民族文化的味道、靈魂體現出來。”
詩詞互譯,最能展現出在不同文化之間傳達意境的難度。作為中國唯一能在中、英、法韻文之間進行互譯的專家,他常常反復推敲。
以毛澤東詩詞“不愛紅裝愛武裝”為例,許淵沖把“紅裝”譯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把“武裝”譯為“face the powder”(面對硝煙)。對仗工整,也保留了韻文形式,打通了東西方的美學意境,中國文化的味道和精髓躍然紙上。
之所以形成這樣一套翻譯理論,源于許先生對于中華文化的癡迷與熱愛。“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獨一無二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我們中國文化正在走向復興,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我始終覺得,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脊梁。”
說起工作,許淵沖就停不下來。“你喝口水,歇會吧。”面對這位愛吃漢堡、喝可樂,堅持每天騎車、仍想下海游泳的“老小伙子”,照君哭笑不得。
“你別說了。”許淵沖打斷照君的話,有些不好意思。他從抽屜里拿出幾張照片。“這是‘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金融界泰斗王傳綸,還有楊振寧、‘兩彈一星’元勛王希季,這個是我,我們是西南聯大的同學。朱光亞和王傳綸已經去世了,我希望我還可以抓緊時光,多為翻譯中國文化做些事情。”說著,老人的目光有些傷感,窗外的雨聲越發大了。
編輯:羅韋
關鍵詞:翻譯 許淵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