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大有可為
【編者按】生活中,優秀的翻譯作品,都是由具有優良生活閱歷、價值觀念、審美經驗的翻譯者創作出來的,這些優秀翻譯作品將民族文化、民族性格通過文學作品傳遞到更廣泛的領域,讓新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通過民漢文學翻譯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成為令我國文學日益豐富的一股力量。3月20日至30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自治區文聯共同主辦了自治區文學翻譯及理論研討班,來自疆內外的16位專家、教授對100多名專職、兼職翻譯進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美美與共的中國多民族文學”“文學實踐翻譯與理論”等內容的培訓,這是我區2017年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點工作,是培養雙語人才,著力提高我區文學翻譯水準,促進各民族翻譯家交流溝通的一項重要舉措,體現了自治區對民漢文學翻譯事業的重視。舉辦這個培訓班,調動了新疆廣大翻譯工作者的創作熱情,鼓勵他們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為推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3月20日至30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自治區文聯共同主辦,新疆作家協會、《民族文匯》雜志社承辦的自治區文學翻譯及理論研討班在烏魯木齊舉辦,來自全疆各地的1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作為中國文學翻譯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疆的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到新世紀前有與內地大致一樣的發展脈絡,新世紀后又體現出特殊性,那就是翻譯人才隊伍緊缺,造成翻譯事業滯后。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下,自治區文聯及各界共同努力,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此次培訓班的舉辦,更是希望新疆的民漢文學翻譯事業,能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日益凸顯出文學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新疆多民族文化品質方面的作用,其對內促進新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加強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外傳播著新疆形象,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揮作用。
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在培訓課程中,來自區內外的16位專家、教授都提到了文學翻譯在促進人類交往、交流,加深彼此了解,推進民族文化發展上的作用。《中國作家》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和《民族文學》雜志社副主編趙晏彪作了《越過金橋走向彼岸》《翻譯讓文學抵達更遙遠的彼岸》為題的講座。他們旁征博引,講述的就是民漢文學翻譯在推動社會進步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點,更是需要翻譯工作者將各個民族優秀文化通過文學作品傳播給彼此。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講述了在20世紀90年代自己開始從事民漢文學翻譯事業的緣由。“當時我在學校當老師,同一個辦公室的漢族老師問我維吾爾族有詩歌嗎?這讓我感到遺憾,維吾爾族那么多優秀的詩歌還沒有被推介給身邊的兄弟民族,這是多么大的交流障礙。”狄力木拉提說。
從那以后,狄力木拉提放下鐘愛的畫筆,一心鉆研文學翻譯,就是希望能通過文學作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2009年狄力木拉提翻譯出版了《樓蘭古國的奇幻之旅》,這部譯作在內地掀起了巨大的反響,也讓內地的讀者了解到維吾爾族文化中的瑰寶。
雙語作家不僅翻譯著作,也從事文學創作。這些年,自治區文聯黨組副書記、主席阿扎提·蘇里坦出版的文學評論集《民族文學的書寫與構建》,自治區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新疆作家協會主席阿拉提·阿斯木出版的長篇小說《時間悄悄的嘴臉》,自治區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的作品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等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些翻譯家讓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也讓新疆形象立體多元起來。
重點放在培養人才上
在為期10天的培訓當中,被提及最多的詞匯之一,就是這次培訓班的規模與陣容。能在這樣的時候舉辦這樣一期人數多、時間長、專家教授陣容強大兼備專業性的培訓,體現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發展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的決心,也展現了這些年來社會各界對發展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狄力木拉提說,2006年他初到自治區文聯工作時,新疆各民族比較成熟的民漢翻譯人才不多,近年來,從中央到自治區大力發展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加強翻譯人才隊伍的培養,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平臺。自2008年向北京魯迅文學院派送18位各民族作家接受培訓開始,自治區文聯就與北京魯迅文學院、上海作家協會、湖南毛澤東文學院展開了合作。截至目前已經有100多位各民族翻譯工作者在內地接受了培訓。除此之外,從2011年開始,自治區文聯就開辦了新疆“作家之家”培訓班,每年都開展培訓活動。這一次自治區文學翻譯及理論研討班又有100多位學員接受培訓。
翻譯隊伍壯大了,需要更多的平臺讓他們施展才華。哈薩克族文學翻譯工作者木拉提·哈山從20世紀90年代初從事業余文學翻譯工作,但因為缺少平臺,很少有作品能發表。當政府啟動民漢文學互翻項目,他就將之前翻譯好的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送到新疆作家協會,很快他就接到了作品錄用通知。等作品出版時,木拉提拿到了2萬元的酬勞,這是他第一次從翻譯工作中獲得這么多收入,也讓更多人認識了他。
“這次參加培訓班更是讓我明白了翻譯優秀作品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燦爛的明天。”木拉提說。
《民族文匯》雜志社也向民漢文學翻譯工作者打開了更多的窗口,每一期刊發的作品中80%以上都是翻譯作品。就這次培訓班來說,《民族文匯》雜志社計劃從學員作業中挑選優秀的翻譯作品,發表在雜志上。“我們計劃發表同一個作品不同的翻譯版本,讓學員之間互相切磋。”狄力木拉提說。
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
經過近10年各方努力,新疆民漢文學翻譯事業展現出了生機勃勃的一面。
翻譯培訓力度的加強,隊伍的壯大等方面也促成了一些成熟的雙語作家開始在寫作語言上的創新。阿拉提·阿斯木《時間悄悄的嘴臉》被作家葉梅評價為“給漢語文學注入了新鮮面孔”。新疆雙語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時,將母語中思維或者語言架構方式帶入漢語寫作中,這既保證了漢語閱讀的舒暢,也保留了母語的語言個性。
除此之外,翻譯作品無論從題材還是主題上都有了大的變化。題材從以詩歌為主,到現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隨筆全面開花。翻譯主題也得到了升華。翻譯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肩負的使命,主動擔負起加強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用文化教育滋養人心的職責。阿扎提·蘇里坦談起在北京召開的《民族文學的書寫與構建》研討會上,內地的專家和作家給予新疆多民族文學更多的敬佩與尊重。“用漢語創作這樣一部介紹維吾爾族文學的作品,極大地促進了內地學者對新疆多民族文學的了解和重視。”阿扎提說。
社會的發展需要文學作為先行者,新疆的多民族文學更加需要不同語言的翻譯家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用文學作品向讀者闡釋少數民族社會的文化轉型,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起到了文化堡壘的作用。
“‘三股勢力’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翻譯工作者要并肩戰斗,敢于用作品揭露敵人丑惡的嘴臉,希望正能量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多。”阿扎提說。
翻譯優秀作品引導人心
雪赫來提·穆罕默德從事翻譯工作穆罕默德從事翻譯工作28年了,從20世紀90年代初翻譯俄國作家伊凡伊凡·布寧的短篇小說集布寧的短篇小說集《幽暗的林蔭道》出名,到現在他已經發表出版160多篇中短篇小說,30多本譯著。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說自己將不是翻譯家隊伍的中堅力量了。欣喜的是他已經看到了新疆文學翻譯事業中逐漸變多的新面孔,他想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年輕人,告訴他們翻譯家一定要嚴于律己,有所擔當。
中國的文學發展離不開翻譯家的努力,正是他們將一部部優秀的外文作品翻譯出來,才讓中國的當代文學發展迅猛。這些譯著也滋養了生活在西北邊陲的新疆各族人民。
在20世紀80年代末,雪赫來提開始從事文學翻譯的時候,維吾爾族漢翻民的隊伍人才濟濟,他們將一部又一部漢譯本和外國著作翻譯成維吾爾文本,開闊了一批維吾爾族作家的視野。
“那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有人翻譯了一部作品,如果翻譯得很好,其他人會想著我要做到翻譯水平比他好,那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環境,是一個促進翻譯家翻譯水平和心胸視野全面發展的環境。”雪赫來提說。
最初,雪赫來提看到了紀伯倫的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這部譯著中展現出的翻譯語言的美妙以及著作本身的精神營養深深打動了雪赫來提。雪赫來提當時想:“我要是也能翻譯得這么好,把這樣優秀的作品分享給我的同胞,那該多好。”
于是他開始孜孜不倦地翻譯一部又一部優秀的著作。從發表《幽暗的林蔭道》》以后,在七八年的時間里雪赫來提翻譯出版了30多本國外著作。一個翻譯家的品行、修養、學識和他翻譯的作品有密切的關系。翻譯一部身心健康、正確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又充滿藝術性的作品,對于翻譯者本身也是一種人格的修煉,雪赫來提把這為稱之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翻譯了很多國外優秀文學著作后,雪
赫來提把目光轉向了國內漢族作家的作品。當他讀到王蒙寫的《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時,,感覺自己在王蒙的精神世界走了一圈兒,感受到了作者的人生經驗。從2008年開始,他就著手翻譯這本書。這本書在維吾爾族群眾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后來他又翻譯了《王蒙與維吾爾族》。讀者打聽到了雪赫來提的聯系方式,打來電話和他說自己的感受。和田的教師說《王蒙與維吾爾族》》這本書道出了維吾爾族群眾的心聲,伊犁的家庭婦女說《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讓她正確看待人生,帶給了她快樂。后來雪赫來提又翻譯了莫言的《會唱歌的墻》》等作品。
雪赫來提的翻譯經驗告訴他,一定要選擇好作品來翻譯,,因為一部文學作品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前的新疆各民族安居樂業,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是在試圖搞破壞,這個時候翻譯家更要有所擔當,多翻譯能正確引導群眾認識現代化、現代文明、社會進程的優秀著作。
“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懷。擁護民族團結,加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的職責。在當下這個時期,我們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雪赫來提說。
發揮翻譯工作者的橋梁作用
郭俊亮今年57歲,47歲時他開始學習維吾爾文字,如今已經能流利地將維吾爾文字翻譯成漢語文字,并主編《新疆環境》的維吾爾文版。走上翻譯工作者之路源于他30多年前的一個夢想。
郭俊亮曾在部隊工作20年,那時他的第一個職務就是群眾工作干事。“與群眾打交道時每次都要帶著翻譯,但翻譯要是偷懶會遺漏掉很多信息,這對我了解維吾爾族群眾心理造成了困擾。”郭俊亮說。
那時他就想學習維吾爾語了,但幾年的工作生涯輾轉在內地與新疆之間,讓這個夢想僅僅只是個未發芽的種子。然而無論走到哪里,身邊的人和事總在提醒他這個夢想。
“去內地工作,大家一看我是從新疆來的,非常感興趣,讓我介紹新疆少數民族文化,但我總是一知半解。回到新疆工作,又再次面臨語言不通帶來的交流障礙。”郭俊亮說。
47歲那一年,他決心學習維吾爾語。以前他用每天上班前3個小時學習維吾爾文字,現在他用這三個小時翻譯作品。2013年他在《民族文匯》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翻譯作品《樓房里的老人》,這篇文章被《民族文學》雜志選用,給了他莫大的鼓勵。至今為止,郭俊亮已經翻譯發表了20余萬字的作品,2015年《新來的鄰居》還獲得“義烏杯”新疆民譯漢作品征文大賽三等獎。
“我越是閱讀維吾爾族文學作品,越是能走進他們的心里,這帶給我很大的幸福感。”郭俊亮說。
在內地工作的時候,郭俊亮也曾遇到內地人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不了解的情況。在與群眾長時間的交往中,他日益感到把維吾爾族的燦爛文化介紹給內地讀者的迫切。
“我就想用行動讓大家了解維吾爾族的文化,了解他們真實的民族性格,以及他們的風俗習慣。”郭俊亮說。
如今,郭俊亮已經在新疆文學翻譯隊伍中小有名氣,他既能用維吾爾文書寫,又能用維吾爾語交流,因此也結交了很多少數民族作家、詩人、翻譯家。
“民族團結離不開文學的教育作用。作為翻譯工作者就要多用文學作品傳播真善美,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感情,發揮好橋梁作用。”郭俊亮說。3月25日,一位學員在自治區文學翻譯及理論研討班上記筆記研討班上記筆記。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新疆 翻譯 文學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