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專家建議增加北京中心城生活成本促使居民外遷
新京報訊 昨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2014年京津冀藍皮書。藍皮書建議,京津冀要建立常態化的“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同時,在省際產業轉移時可實行稅收分享。另外可設立首都經濟圈發展銀行,負責區域開發。
京津冀市長聯席會議主席可輪流擔任
“京津冀的協調完全靠中央是不可能的。”參與編寫藍皮書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祝爾娟說,京津冀城市群要探索建立橫向協商和縱向協調相結合的協調機制。
藍皮書建議,橫向上,要建立常態化的“京津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主席可由北京市市長、天津市市長、河北省省長輪流擔任。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或秘書處,其中,辦公室設在北京,便于和中央即時溝通。
聯席會議的職能包括,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共同簽署區域內重大協議;建立京津冀發改委主任會議制,每半年舉行一次,探討各城市之間發展思路的對接。此外,還要建立政策咨詢機構,為區域發展提供決策方案,并對政策實施成效進行評估。
縱向上,需由國務院牽頭組建“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委員會”,主要對區域交通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統一規劃、戰略部署、政策協調和矛盾仲裁。
設首都經濟圈發展銀行負責區域開發
藍皮書提出,對京津冀區域內跨省市的生產投資、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科技成果落地、招商引資異地落地等項目,進行利益分享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探索有效的地區間稅收分享和產值分計。
在稅收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應按照,三地對產業的邊際貢獻系數比例,在省際產業轉移時,實行稅收分享,即橫向分稅制。對于跨省市合作項目帶來的新增增值稅、所得稅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地區之間進行分成。
為推動區域發展,還可參照國家開發銀行模式,設立首都經濟圈發展銀行,負責京津冀城市群的區域開發。
藍皮書建議,應發揮首都公共服務資源優勢,積極投資支持發展聯合辦學、跨地區遠程醫療等,帶動周邊區域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此外,還應探索城市群內人口服務對接機制,建立新型戶籍制度,破除城鄉一體化發展壁壘,京津冀區域合作模式也急需創新,理想模式是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現狀
京津冀“雙核”突出內部不均
藍皮書指出,在京津冀城市群包含城市中,北京與天津的綜合實力最強,已成為區域發展的“雙核”,但河北省的人均GDP,不僅低于京津,更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尚處在城市化中期階段。
由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城市群存在著明顯的異地城鎮化現象,主要表現為人口由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涌向北京和天津兩個超大城市。據統計,2005至2010年,河北省向北京輸送的勞動力平均每年在100萬人左右;向天津輸送的勞動力平均每年在60萬人左右,且呈逐年增加態勢。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北省來京人口為155.9萬人,占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22.1%;而在天津市的常住外來人口中,來自河北省的人數為75.45萬人,占天津市常住外來人口的25.2%。
人口涌向超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北省中小城鎮城鎮化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平,進一步加大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同時給大城市的運行與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
北京新城有業無市變“臥城”
藍皮書指出,大量的人口、企業和休閑、娛樂、購物場所在中心城的集中,眾多的優勢強烈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口和企業聚集,北京中心城區人口在近10年中出現了人口反彈增長。
在以往新城的建設中,由于過于強調轉移中心區人口這一目標而忽視了生活與工作配套,眾多的人口、企業和休閑、娛樂、購物場所仍然在中心城集中,使得北京的許多新城變成了有業無市的“臥城”。產業聚集和人口集中能力不強,產業支撐作用不明顯。衛星城、邊緣集團、望京新城、回龍觀等“臥城”功能疏解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僅僅把它們作為市區人口疏散的工具,忽視疏散后市民的生活需求,忽視產業的轉移。
這種居住和工作的不平衡,導致上班時大量人口從周邊向中心城集中,下班時又從中心城向周邊散去,通勤距離大大增加,也加重了上下班時段的交通擁堵。
從城市人口分布結構看,超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其他等級城市人口規模偏小,人口規模呈“倒金字塔”形。不僅人口規模分布差異過大,而且經濟實力與經濟結構也相差懸殊,反映出京津冀城市群兩個超大城市集聚能力強而其他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承載能力弱,中小城市吸納能力弱而承載能力尚有潛力的現狀,這種不合理的城鎮體系結構,最終會導致區域發展缺乏支撐力。——2014年京津冀藍皮書
編輯:付鵬
關鍵詞:京津 人口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