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徐翔:一切為了中國戲劇的未來
大家長:中戲人的“叔”
從1985年進入中戲,到留校任教,再到擔任院長,徐翔與中戲已經“朝夕相處”了26年,感情之深自不待言。在他眼里,校園里那些青春而富有朝氣的學生們都是孩子。與他交談,如果提到學生,他都會說孩子們如何如何,更夸下“海口”:中戲的孩子我都認識,雖然不能每個都叫上名字,但是校園里如果來了不是中戲的孩子,我一準兒能認出來。此話乍一聽,不禁令人懷疑,雖說中戲不似綜合性院校那么人員龐大,但也有成千之眾,怎能打下如此保票?可是,竟然有實例為證。中戲的食堂里,老師和學生是在一塊用餐的。有一次在食堂,徐翔和別的老師一起吃飯,吃著吃著,他忽然說,那邊那個孩子肯定不是中戲的,不信你去問問。一問,果不其然,是學生的朋友到中戲來玩。這樣的情形多次出現且屢試不爽,為何如此“火眼金睛”?徐翔的答案是:中戲的學生有“中戲范兒”。不過這個范兒并不是人們想當然的明星范兒,而是低調。“考到中戲的孩子都要經過層層篩選,最后入選的可以稱得上百里挑一,有的孩子在進來前已小有名氣,再加上年輕人特有的沖勁兒,可能會鋒芒畢露。但進入中戲一段時間以后,就會發現,孩子們的鋒芒不見了,因為他們看到了藝術的高峰,看到了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自然就謙虛,低調了。”
徐翔說,中戲就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極具親和力。很多已經畢業的成了大明星的校友,只要學校一聲召喚,立刻就會回來幫忙。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褪去明星的光環,把自己還原成一個普通學生,回到中戲的校園里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雖然平常不會總是聯系,但是逢年過節,徐翔總是能收到“叔,過年好”這樣的祝賀短信,他說,這個“叔”字多好,比徐院長親切多了。在孩子們畢業離開校園時,他會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們繼承“中戲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品格,將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要向前輩們學習,為祖國戲劇藝術事業創造更多輝煌;同時希望孩子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畏艱難、勇于拼搏、追求卓越,在重重歷練中成長起來,向成功邁進。他說:“要記住,中央戲劇學院永遠是你們的家,不管你們有沒有作品,有沒有成就,只要你們走累了,就回家看看,母校永遠為你們遮風擋雨,為你們找到戰勝困難的勇氣!”
除了對孩子們的關心,徐翔對自己的這支隊伍也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人才問題上,他曾說道:“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特曼曾提出‘學術尖端’思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吸引頂尖人才。他解釋說:‘一個運動隊里與其個個都能跳6英尺高,不如有一個能跳7英尺高’。同樣的道理,如果有9萬美元在手,與其平均分給5個教授,每人得1.8萬美元,就不如把3萬美元支付其中一名佼佼者,而讓其他人各得1.5萬美元。‘只要有好的教授,就會吸引政府的投資,也會吸引研究生和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使學校興旺發達’。這一思想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就是說要突出高層次創造人才的培育。另一層意思就是樹立若干學術上的頂尖科系,突出尖端學術水平的培育。只有頂尖的學術水平才能構建具有領軍地位的學科體系。”因此,中戲特別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達到既要保持學院的學科特色,又要達到學科融合、學院結構合理及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的要求。
不過,對于一所高等院校,有了人才并不意味著有了一切,徐翔說:“對于大學來說,大師比大樓重要,但管理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為管理落后了,創造不出好的環境,大師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了。”他認為,無論是表演系、導演系這樣的教學科研部門,還是人事、財務、后勤等管理部門,都要加強管理,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但以前,情況并不是這樣,經常是教學崗位的有些人年紀大了,就找個管理崗位來做。長期如此,學院的管理必然出現問題。在爭創世界一流藝術院校的發展目標下,徐翔認為,要制定和完善學院的綱領性文件《中央戲劇學院章程》,思考并有步驟地實踐和世界一流藝術院校相適應的現代大學管理制度,重點建設“以完善決策目標體系為重點,以提高執行責任能力為核心,以強化績效考核和監督為保證”的管理體系。
現在的中戲,任何一個工作崗位,無論是老師還是員工,在招聘這一關院長都會親自面試,嚴格要求。新人進來后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院長親自上的新人培訓課。為什么在這樣的小細節上都親力親為?院長徐翔說:“這樣以后我老了,拄著拐棍回到中戲,看到中戲在他們的手里蓬勃發展,我才能放心??!”
編輯:羅韋
關鍵詞:戲劇 學院 徐翔 中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