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疫情下,小微企業現金流緊張如何解?
近期,中央推出一攬子經濟政策,如何盡快破解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成為小微企業最為關心的話題。
一踏入位于北京簋街的一家連鎖餐館,就能聞到小龍蝦的陣陣香氣。餐館的老板告訴記者,雖然餐館還沒能恢復到以往的熱鬧,但自從6月6日起北京餐飲業恢復堂食以來,久違的煙火氣正在逐漸恢復。
但餐館老板也坦言,3年疫情,如果說第一年是扛得起,第二年是扛得住,那么到第三年能活下來就不容易了。“對于我們這些小微企業來說,本身賬面上就沒有太多預留資金,一旦資金鏈斷了,就很難生存下來。好在國家及時出臺了很多針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餐館老板頗為感慨。
事實上,餐飲業只是一個縮影。對于眾多小微企業來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影響,原材料成本上升、應收賬款回款困難、產銷兩頭擠兌等多重因素疊加,現金流緊張已是企業生存最大的難題。
現金流新堵點:回款太難
一直以來,資金短缺是眾多小微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反復下,現金流則變得更為緊張,多家受訪企業表示,其中客戶付款周期延長和回款周期拉長成為疫情防控下小微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新堵點。
“我們公司有很多客戶在上海,在前段時間上海疫情防控最嚴峻的階段,一些客戶經營受到影響,再加上對預期比較悲觀,多數企業就會采用延長賬期的方法來應對。”咨詢服務類公司看懂App聯合創始人由曦告訴記者,作為一家仍在創業階段的公司,資金比較短缺,賬上一般不會留太多富余資金,一旦回款困難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困擾。
“事實上,我們公司的應收賬款還可以,因為之前做過一些項目,但受疫情影響發票寄不出去,客戶就無法將款項打到公司來,在疫情下真切體會到了小微企業的艱難。”由曦說,“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快遞物流都已經通暢,為快速回款提供了前提條件。”
一位小型互聯網創業公司負責人也面臨同樣問題,該公司主要從事互聯網線上運營,服務的客戶主要也是小微企業。按照這位負責人的話說,3年疫情今年感覺尤為困難。“一方面疫情的不斷反復遠超預期,很多合作企業客戶預期不穩,致使客戶大幅縮減業務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員工居家辦公,人、印、物分離,開發票、蓋公章這些基本財務環節受到影響,特別是今年物流受阻問題尤其突出,企業發票寄不出去,也就沒辦法回款。”
而說到物流受阻,一家從事制造業的企業負責人更是深有同感,“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需要采購的原輔材料進入工廠、產品交付給客戶的過程中,交通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物流費用也大大超出常規的支出,產銷兩端擠兌,這給企業造成很大資金壓力。”
“期待政府在防控疫情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期間物流暢通的新舉措,緩解企業經營壓力,暢通企業資金流轉。”這位負責人期待地說。
上述互聯網創業公司負責人也表示,希望能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使用電子發票,盡快解決電子發票報銷入賬難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減少紙質浪費,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在疫情防控下因紙質發票郵寄不暢帶來的回款難問題。
貸款需求上升 仍需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企業現金流緊張,則更需要貸款解燃眉之急。有數據顯示,疫情防控下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明顯上升。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3.5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速21.64%,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0.6個百分點。
可見,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銀行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力度,企業融資成本也逐漸降低,但多數受訪小微企業卻仍表示“不解渴”。
“在貸款意愿方面,企業貸款需求客觀存在,特別是在疫情下越來越多小微企業急需貸款解燃眉之急。但現在面臨更多的實際情況是,企業去銀行貸款,尤其是小微企業仍需抵押品。但對于多數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業期的小微企業來說并沒有房子等資產做抵押,很多小微企業創業者也不愿把個人房產抵押出去,畢竟創業存在風險。”由曦說。“此外,部分銀行在貸款申請、審批流程方面仍存在繁冗問題,這也直接影響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效率。”
一家農產品銷售的門店負責人也表示,現在房租和人工成本非常高,連續停工會導致后續會員消費能力有所減弱,即使通過一個季度的時間恢復元氣都很難,目前公司現金流已十分緊張。他坦言,公司也曾想過銀行貸款,但企業用營業執照辦理的信用貸款金額有限,解決不了太多問題。
“中小微企業經營可能有好有壞,但對于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這種不可抗力導致經營困難,如果銀行能適當調整風險偏好,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就能夠幫助小微企業解決燃眉之急。”由曦表示。
那么,該如何改變銀行的風險偏好?ISO金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委員邊鵬表示,這里的關鍵問題可能還在于金融機構紓困小微企業時出現的供求兩端不匹配。
無疑,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金融的宗旨,近年來銀行也在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如果說早先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投入資金不夠充沛的話,近些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資金已較為充裕,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正如邊鵬表示,由于銀行對防控信用風險的考慮,可能會出現過多資源集中在某一類型、某幾家企業身上,這就會導致資源的錯配。如由于疫情影響,有的優質小微企業信心不足,不愿增加借貸壓力保守經營,而有融資需求經營困難的小微企業,銀行又不敢放款,這里既有風險考量的問題,也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顧煒宇認為,要解決這種不匹配的現象,核心問題則是要解決風險防控機制,考慮風險由誰來承擔。“銀行少賺一點多賺一點是利潤的問題,但如果風險無法有效化解,那就不只是利潤虧損的問題,會侵蝕資本,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
為此,顧煒宇表示,針對供求雙方的錯配,除了可通過銀行內部推動解決,還需要外部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明確風險分擔機制,銀企兩端信息對接機制等。因此,他建議,建立金融機構風險分擔機制,發揮好杠桿作用,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則表示,當前從制度層面有關監管部門已提出了“盡職免責”,但從實際落地來看,當一筆貸款出現問題時,界定盡職的標準卻很難。同時在目前的統計口徑下,普惠貸款仍在貸款的大口徑下進行監管,其不良率并不是監管機構評價一家銀行的單獨指標,但普惠貸款風險往往比一般國企的貸款要高。因此為了讓銀行減少后顧之憂,建議可分開評價,如果一起評價,會導致銀行心存顧慮。
不過受訪專家也表示,隨著新一輪中央一攬子經濟政策的推出、地方有利政策的刺激,以及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果的取得,小微企業的現金流緊張問題有望逐步緩解。
“下一步可利用數字技術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效率,在大幅度提升觸達能力的同時,精準滴灌發掘中小企業的融資潛力。”跨境金融50人論壇研究員湯志賢表示。
編輯:秦云
關鍵詞:企業 疫情 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