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農人篇④ | 要讓種地能夠真正帶來尊嚴和幸福
種地這件事兒,可以“很科技”
(記者 王慧峰)
疫情擋不住春種秋收的生生不息。
幾臺自走式噴桿噴霧機一字排開,白色的水霧均勻噴灑在綠油油的麥田里,旁邊的農田里還有幾臺拖拉機來回穿梭。不遠處,幾臺農機駛過,黃色的土壤被翻上來……在山東省濰坊昌邑市柳疃鎮青阜農業綜合體的農田,又見春風拂綠野,一派農忙意。
在青阜農業綜合體大數據智能控制中心,農田里的莊稼長勢和田間管理情況通過監控系統一覽無余,各種田間管理設備可以通過遠程控制實現有效的田間勞作。負責人孫德東告訴記者,目前核心區的一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全部實現智能化管理,將來坐在辦公室里種大田不再是夢想。
誰能想到,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地。位于柳疃鎮北部的青阜村等地,農田的土質鹽堿化程度高,種植糧食作物難度大,遇到年景不好經常顆粒無收。“很多老農民對于種地這件事感到很絕望。”對于曾經種地難的艱難歲月,孫德東依然歷歷在目,當時老一輩人流傳著“十年九不收”的說法。
“我不為別的,就是不服氣。”說起當年回歸農業的初衷,曾經當過兵、干過供銷、承包過曬鹽場、做過化工行業的孫德東這樣說。他回鄉創業,以糧食生產為核心,通過“社區黨委+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規模推進土地改良、土地流轉和托管服務,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通過深翻壓堿、提取地下鹵水等方式改良鹽堿地,幾年時間使昔日基本顆粒無收的“鹽堿灘”變成了如今盈車嘉穗的“噸糧田”。
2016年起,得益于青阜農業綜合體的創建,周邊幾千戶人家“靠天吃飯”局面被徹底打破。近年來,青阜農業綜合體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服務等方式整合土地資源,進行大規模標準化經營。青阜農業綜合體打下40眼井,鋪設54.4公里主管道,建成32個水庫灣塘,目前,整村土地流轉村莊達到17個,托管土地輻射龍池、卜莊等周邊多個鄉鎮,全部流轉托管土地面積達到10.2萬畝。青阜農業綜合體因地制宜,實現了玉米、小麥、棉花、花生、小米、大豆、苜蓿、高粱等作物的多元化種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種植、經營和管理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在劉均剛看來,青阜農業綜合體最可貴之處在于大力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著力實現共同富裕。由青阜村黨支部領導,豐瑞公司發起、青阜村集體和全體村民入股參與的土地股份制企業——昌邑阜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每年利潤的60%進行股權分紅,2020年青阜村增加集體收入100多萬元,青阜的老百姓既可當股東,又可到青阜農業務工,還可到附近的工業園區就業,可獲得土地流轉、股權分紅、經營務工等多重收益。
“種地是個實在活。賬誰都會算,別和百姓玩心眼,農業不是商業,要讓利于農民,才能得民心。”孫德東說,土地大規模流轉后,原先依附于土地的農民解放出來,有的進城打工,有的當地就業,村民不但有土地流轉租金這塊穩穩的收益,還可享受一份合作社股權分紅,原先手里的那份薄田如今成了“香餑餑”。
“現在種地和我小時候可完全不一樣。”孫德東完全見識了什么叫“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這些年青阜農業綜合體投資幾千萬元建設了為農服務中心,配套建設大數據智控中心,將水肥一體化、溫濕度檢測、光照指數等數據統一收集、匯總、研判,用大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的技術調控。
田間的信息,人不用到現場也可以實時獲得;借助衛星導航定位,無人駕駛智能聯合收割機每天可收割70多畝稻谷;借助無人機防治病蟲害,作業量提升10倍,農民“足不出戶”也可照料田地……
明天的農人是什么模樣?
“掌握新技能、帶貨直播營銷,用新理念、新模式為農業注入新動力……”孫德東這樣暢想。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