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呵護”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廣東清遠發展特色產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呵護”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偉偉 劉友婷 葉小鐘
“吃午飯嘍!”中午時分,在廣東清遠英德市石灰鋪鎮的茶園,頭戴彩色斗笠、身背茶籮的采茶村民三五成群,從茶園間的小徑往食堂走去。
碧綠如染的茶園,承載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為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幫助村民脫貧奔小康,清遠市拓寬增收渠道,實行一縣一電商平臺、一鎮一主導產業、一村一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產業。該市累計建設產業扶貧項目13多萬個,帶動3.16萬戶貧困戶增收;今年還計劃對全市1.4萬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技能培訓。
如今,石灰鋪鎮茶園下的村莊,泥瓦房變樓房,家家添了電器;連江口鎮連樟村的村民“洗腳上田”,走進了扶貧車間……
“日子有了奔頭”
夏日,成壟成行的茶園碧綠如茵,石灰鋪鎮村民穿梭在茶壟間,采摘著一片片嫩芽。
種茶、采茶,石灰鋪鎮村民和過去一樣,干的是熟悉的農活。不同的是,他們成了現代化農業“工人”,能領工資了。
英德市英州紅茶業公司(以下簡稱英州紅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茶園旅游及茶文化傳播于一體的綜合性茶業公司。作為廣東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該公司與清遠當地政府一起打造“一地生五金”扶貧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所謂五金,即租金、務工收入、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益和英州紅扶貧愛心基金。”該公司總經理黎水清介紹,村民或村民小組通過土地流轉出租土地獲得租金;公司實施就業扶貧,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為石灰鋪鎮200多名貧困戶和周邊500多戶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人均年工資可達3.6萬元。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公司還打造茶葉產業孵化培訓基地,并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提高村民收入。
47歲的采茶能手、單親媽媽林觀金對記者說,過去一家人擠在破舊的泥瓦房里,常常發愁怎么籌到女兒的學費、兒子的醫藥費,單靠務農,生活幾乎陷入了絕境。“現在有了茶園,日子有了奔頭,一天能賺一百多元呢,一個月有兩千多元收入。”更令她欣喜的是,女兒也將進入英州紅公司當學徒,不僅能學習,還能拿工資。
一片又一片,一行又一行,林觀金用心呵護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洗腳上田不離鄉”
6月11日,清遠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子里,一派熱鬧祥和。
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告訴記者,村民的就業機會多了,收入高了;村里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也越來越好。
連樟村地處偏遠山區,山多地少。過去,該村集體經濟匱乏,產業類型單一,長期處于貧困之中。村民靠人均不足半畝的水田難以維持生活,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留守人員老人居多。
如今,村子發展起了長效產業,引進了扶貧車間,構建起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農戶“洗腳上田”,走進車間成為工人。
“一日三餐,三菜一湯。”這是54歲的村民李彩均的小康生活。
3年前,李彩均身份發生了轉變——從農戶變成佳美達玩具公司連樟加工點的工人。“以前種田種菜、賣麻竹筍,家庭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李彩均告訴記者,2017年之前,扶貧車間還沒開起來,她和丈夫兩人靠干農活維持生活。
“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到田里干活;大熱天,也要上山砍麻竹筍,天黑了才挑著一擔擔竹筍下山。”李彩均伸出雙手說,如今連手上的老繭都漸漸褪去了。
在扶貧車間,李彩均每月收入有2500元,一年至少有3萬元;丈夫養起了蜜蜂,年收入近兩萬元。脫貧后,她家里的泥瓦房換成了樓房,燒柴爐灶變成電磁爐、電飯鍋。
“車間最高峰可帶動130人就業,還為務工人員購買了社保,工人月收入2500元~3000元。”村干部路國勇介紹說,車間工人大部分是中年婦女,有了扶貧車間,她們不僅有了穩定收入,還能照顧老人小孩,實現了“洗腳上田不離鄉”。
“村里來了大學生”
在清遠英德市橫石塘鎮龍華村,流傳著一件關于“過家門而不入”的趣事。
2018年,龍華村梅子寨村小組一名村民從外地回到家鄉,走進村子后,發現村口雜亂的竹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球場。他記得自己長大的地方并不是這樣的,以為走錯了地方,掉頭便往回走。
“我見證了村莊越來越美,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龍華村黨總支副書記劉子科介紹,該村率先完成新農村示范村建設,17個村小組全部通過整潔村驗收,有7個村小組正進行美麗鄉村升級驗收。
農業發展規模化、引進扶貧車間、完成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村子發展越來越好,大學生也返鄉干事業了。
劉子科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村干部,他笑稱,當初回村發展,是被父親“慫恿”的,然而讓他心甘情愿留下的,是興農合作社。“這是一個從零起步的公司,我們要把它從0變成1,把它當作事業來干!”如今,劉子科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興農合作社,是村兩委發起成立的村辦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采取“黨員+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農戶)”模式,組織貧困戶和村民種植茶葉、紅薯、早脆梨、百香果等原生態農產品,以扶貧保底價收購并統一銷售,其所得利潤均用于幫扶貧困戶和發展鄉村教育。去年,合作社的營業額已超過百萬元。
廣東省委組織部駐龍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張仲凱介紹,合作社運營團隊由村里5名大學生村干部和1名退伍軍人打理,都是90后。
“過去村民的農產品沒有銷售渠道,只能自采自銷,價格賣不高。如今,合作社不僅幫他們拓展了銷售渠道,請農戶包裝農產品還能領到工資。”劉子科說,合作社還聘請9名勞力較弱的貧困戶做村保潔員,每月有1500元收入。此外,今年“六一”兒童節還給村里的小學生發了獎學金,總計達5000多元。
“村民開心了,口袋子鼓起來了,這就是我最高興的事。”在合作社,劉子科將村民的農產品一一擺放在貨架上,堅守著“將合作社從0變成1”的事業初心。
關鍵詞:對美好生活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