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上半年新增12.09萬億元——信貸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上半年新增12.09萬億元——
信貸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銳財經)
疫情發生以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金融機構對轄區內企業加大資金投放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活企業活力。目前,錦屏縣累計向轄區內企業發放貸款1.5億余元。貴州飄雅服飾有限公司獲得流動資金貸款,用于擴大產能需要。圖為該公司工人在生產車間工作。楊曉海攝(人民視覺)
中國人民銀行7月10日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M2余額以及人民幣貸款余額均有較快增長,對實體經濟提供強有力支撐,也顯示出中國經濟正逐步回歸正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貨幣政策穩健更加靈活適度,經濟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預計下半年經濟整體向好的態勢還將延續。
支持實體力度明顯提升
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8%,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6個百分點;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22萬億元。6月末,M2余額2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上半年凈投放現金2270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分析:“這3組數據增速都大于10%,對比此前社融和M2增速一度在8%左右,可以看出上半年經濟恢復的還是比較快的。”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認為,今年上半年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高于去年同期,顯示出當前全社會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比較大,且在持續加大。
數據顯示,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3萬億元,同比多增2.31萬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也大幅增加。上半年,企業債券凈融資3.33萬億元,同比多1.76萬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461億元,同比多1256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3862億元,同比多增4250億元。“這三類直接融資在社融規模增量中所占比重高達19.1%,占比明顯提高,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提供的直接融資明顯增加。”阮健弘指出。
信貸資源投向重點領域
上半年,信貸投向了哪些領域?
從貸款結構看,上半年人民幣貸款絕大部分投向了實體經濟。上半年,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7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量的72.6%。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82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86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9697億元。阮健弘分析,企(事)業單位短期貸款為企業提供了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中長期貸款則有利于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上半年,企業貸款增加比較多,是實體企業的資金需求增加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結構上看,當前信貸供給比較好地配給了企業流動性需求和全社會抗疫需求。”阮健弘表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省份,銀行應貸盡貸、應貸快貸;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例如租賃和社會服務業,貸款的提款率比上年有明顯提升;同時,制造業、基礎設施、房地產等行業的貸款增速也在預期之內。
制造業作為支柱性產業,獲得了較多信貸資源。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是4.28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增速創下自2011年2月以來的新高。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40.9%,延續了過去幾年高速增長態勢,比去年同期明顯提高2.5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分析,制造業貸款快速增長,一方面得益于制造業產業部門轉型升級進程的加快和成效的顯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商業銀行自身對制造業貸款和金融服務的重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
良好態勢進一步延續
“預計下半年,貨幣信貸和社融將繼續平穩增長。”阮健弘表示,上半年金融總量充足,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供需兩方比較平衡,貨幣政策穩健更加靈活適度,經濟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貨幣政策方面,下半年將更加靈活適度。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表示,一是總量上適度,信貸投放和經濟復蘇的節奏相匹配。二是價格上適度,利率適當下行,但不能過低。既要引導融資成本降低,讓利實體經濟,但是利率下行不是越低越好,利率過低對實體經濟不利,可能產生套利等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總體上將維持進一步好轉的態勢。隨著復工復產和疫情取得重大成果以及各項金融貨幣政策發揮重要作用,近期好轉態勢比較明顯,消費、投資等情況在不斷改善。下半年這種好轉的態勢仍將持續。此外,隨著新基建等投資項目地落地,投資有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消費、出口、物價等情況也將進一步好轉,整體經濟將繼續維持向好的態勢。(記者 徐佩玉)
編輯:秦云
關鍵詞:億元 上半年 經濟 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