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中醫農業耕育農法,給土壤和農業“治未病”
中醫農業是傳統中醫與農業的融合,其核心是“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其本質即為農業“治未病”,中醫農業團體標準的實施為健康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中醫農業理論和實踐為農業“治未病”奠定了基礎
中醫農業是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藥的跨界融合,跨界創新,也是用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觀、辯證觀看待農業問題,用中藥制品為種養產業服務,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害的預防和治療問題。既能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也能夠為提高生態農業發展,促進人類以及動植物健康,保障農業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探索一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嶄新路徑。
所謂“中醫整體觀”,是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按照中醫整體觀把土地治理好,提高農產品質量。結合系統工程和循環經濟理念建立的綜合體系,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耕育農法,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產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按照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合理使用中醫(藥)投入品,確保產品中不含有影響人類健康的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抗菌素等物質,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中醫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生態農業生產方式。中醫(藥)農業主要涵蓋農文康旅四方面內容:中醫農業、中藥農業、醫養農業(中醫康養農業、健康農業)、醫旅農業(中醫藥文化旅游農業)。采用中醫(藥)農業標準生產、加工、銷售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統稱為中醫(藥)農業產品。
中醫農業自身具有特殊性,發展道地原生態中藥基地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中醫藥農業加強與三生農業融合,共同構建完整的中藥農業產業體系。
2、“中醫農業”歷程四年完成的“十件標志性大事”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中醫農業利用中醫的原理、技術和方法,以中藥農業的產品和手段,采用耕育農法生產模式,把道地原生態中藥材制品作為中醫農業投入品,在農藥和獸藥、肥料和飼料等農業生產領域,逐步替代并取代化學肥藥的使用,最終清除化學肥藥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的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抗菌素等污染。中醫(藥)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治未病”問題,而且可以為人類提供生態、健康、營養、功能的生態食材,以及農業生態康養、耕育體驗、文化旅游、耕育田園等衍生產品。
(1)2016年初首次創立了“中醫農業”概念,建立了團隊。
2016年10月,在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指導下,以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章力建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張建華、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3人,共同組建了中國農業一線“三劍(建)客”(以下簡稱“三劍(建)客”)為主的“中醫農業團體標準團隊”,利用中醫的系統觀、整體觀、辯證觀研究農業問題。
(2)發布實施“中醫農業”團體標準、評定產品參展長春農博會
(3)召開全國“中醫農業”投入品和產品加工大會、建立了全產業鏈
2020年1月11日,全國首屆“中醫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高峰論壇暨中醫農業投入品展示交流大會在河南省駐馬店舉行。
(4)建立中醫農業產品的“農餐(餐飲)對接”、“農超(超市、批發市場)對接”供應鏈體系
(5)成立了“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專家委員會秘書長韋學明,與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世界生產率科學聯盟中國分會、國際院士聯合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6)中醫農業成果獲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獎
(7)與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簽署合作協議。
2019年10月21日,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韋學明秘書長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王鳳忠所長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8)在國內布局“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基地”
(9)成立“中國中醫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啟動中醫農業之鄉評定
(10)建立“中醫農業”功能性產品研究院,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農業研究院揭牌
3、 國家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在建設健康中國的新形勢下,把醫療康復戰略“前移”到保障食品安全領域,再“下移”到農業種養領域,充分發揮中醫農業的新優勢,在頂層設計的層面上推進我國農業健康為人類健康服務,實現中醫藥和農業的緊密銜接,勢必大力整體推進健康農業、健康中國的進程。
“中醫農業”是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中醫農業”的目標是改善農產品產地的水、土、氣立體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中醫農業作為生態農業的重要模式之一,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解決農藥殘留問題,促進食品安全;要重視農業全產業鏈的融合,從上游的農資投入品到下游的中醫農業產品品牌,不斷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文化含量。
4、 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為土壤“治未病”
土地是生態之源、土壤就是健康之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
“有機質農業”是以農業種養循環、種養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發展之路。“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相結合,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植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推行生態生產方式。強調精耕細作,精心精準,精品優品技術生產要素。
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有機質農業倡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
5、 中醫農業為養殖業“治未病”
在歷史上,中醫藥理論和中獸藥理論也是一脈相承,只是服務對象不同,而且獸醫院中的中藥材更是品種齊全,獸醫生也是兼為人畜看病。其中養殖業和種植業治理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的一體化治理尚待更具成效的頂層設計。根據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進程和未來農業發展的戰略變化,發展線路應該從健康畜牧業、健康種植業、健康農業、健康農村、健康城市到健康中國的健康治理。其中能夠帶動全局性發展的就是實現養殖業向健康畜牧業的轉型,使養殖業從污染大戶轉變成為健康使者。只有能夠成功實現這一轉型,我國農業才能真正成為健康中國的第一基礎。
6、 中醫農業耕育農法為農業生產“治未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1)倡導種養平衡、生態循環。土壤健康,種植的作物就健康。有機質是土壤健康和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重要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2)建立生態產業標準。加快建立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加強生態農產品品牌基地建設,創新開展生態高質高效行動。依托“生態原產地”、“中醫農業”、“生態食材”、“生態餐飲”團體標準,創建一批生態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生態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3)利用中醫農業投入品、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創建中醫農業健康養殖示范基地,繼續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大力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池塘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4)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提高生態農產品質量。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生產者自我質量控制、自我開具合格證和自我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加強生態食材、生態機農產品、生態原產地農產品評定和管理。開展國家生態農業品牌產銷對接活動,繼續做好生態農產品農餐對接、農超對接、農批對接工作。
(5)加大農業廢棄物還田力度,促進有機質農業發展。擴大中醫農業投入品使用范圍,深入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提高化肥利用率。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實施果菜茶有機肥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替代化肥實施范圍。
(6)利用苦參堿植物源農藥,持續推進化學農藥替代。深入開展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保持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打造一批全程綠色防控示范樣板,帶動農藥大面積減量增效。
我國農耕文化悠久,耕育農業要求保持有機培肥理念與現代農業結合之路。耕育農法強調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實踐表明,中醫農業是有效破解食品安全問題的利器,充分發揮中醫農業的優勢,能夠迅速扭轉食品安全困境,為我國養殖業的轉型發展開辟新路徑。(全球中醫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張智、莫冬、陳小梅、楊超、時理想、尹新洪、張立強、陳天佑、陳思安供稿)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