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從耕育食德看發展生態餐館、美食地標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與國際交流不斷增加,中國餐飲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隨著中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餐飲業廚師、食業從業者的道德素養越來越高,他們的倫理道德行為已經與中國餐飲業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具有耕育食德素養的食業人、餐飲人將擔負起食品安全、國民健康與中國美食地標、生態餐飲提升的歷史使命。
1、 耕育食德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
耕育食德是耕育食品安全倫理道德的簡稱,是耕育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耕育食德包括耕育廚德,是對食材生產、加工、貿易及餐飲從業者的倫理道德素養要求,也是耕育倫理道德在耕育農業、耕育食業、耕育廚業、耕育技藝、耕育康養等理念學科交叉的集成。
耕育倫理道德是在中華傳統倫德精粹部分與生態倫德、耕育文化、耕育文明綜合集成的優秀活態教育體系,涉及食材、食品、健康、教育、飲食倫理道德等諸多領域的交叉領域。耕育食德與耕育美膳、耕育食材、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耕育體系大家庭。
2、 耕育食德源自于中華廚祖伊尹躬耕莘野與道德規范
人類從古代農耕進化到耕讀,現今已進入耕育時代。育是保育、育人。耕是躬耕、耕莘。耕莘是躬耕于有莘之野,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相傳中國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伊尹曽躬耕莘野,后來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伊尹耕莘田位于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于漢代,后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圣作物睹,龍云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傳統文化是倫德型文化,關注個人修身,強調整體至上,主張用道德協調群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實現中國傳統耕育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建設富強國家、公平社會和美好中國,道德建設應放在重要位置。挖掘傳統,尊重自然、繼承精華,創新發展。
3、 “飲和食德”是中國古代食德廚德的體現
“飲和”出自《莊子·則陽》,“飲人以和”。"食德"語出《周易·訟》:"六三,食舊德"。意思是:給人吃(喝)后感覺到自在、享受和樂,享受到先人的德澤。簡單說,飲要和諧,食應道德。飲食非小事,飲食與做人做事同等重要,是人間至善追求、至美享受。也是勸人講德性、重品行,關注天地人和。
一名生態廚師,不僅要通曉營養、掌握廚藝,還要具備高尚的廚德。即要具備深厚的營養學、中醫藥食兩用理論知識水平,業務素質和道德素養并舉,廚師的理、藝、德相互依存,廚德優先。只有綜合具備生態廚師價值理念,才是好廚師。
4、 名相“伊尹”、中國“廚神”、道德楷模
中華廚祖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是中國烹飪之圣,其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一幟。是歷史上第一個佐天子治理國家的杰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圣”、“烹飪始祖”和“廚圣”。
伊尹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在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采桑養蠶。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于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于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于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后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并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伊公調和”等。
5、 耕育食德是倫理道德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切入點
耕育食德在食品安全和國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借鑒古今中外食材生產方式和餐飲業經營方式、生態保育與價值觀念,建立耕育食德在食材、餐飲、食品安全領域的保障系統,實現一二三產業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民以食為天”體現了人類生存之道的食品安全倫理觀,人類的遠古,對食品的需求是解決饑餓與生存,隨著生命意識的逐步覺醒,食品安全問題獲得了道德意義。食品安全倫理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在現代社會,食品、食材、餐飲的安全生產、流通、監管和消費,直接涉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命的權利與價值、社會的秩序與和諧,以及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等一系列重大的倫理問題。食品安全不僅關涉人的生命的存在,也關涉人的生活的質量。這些都無不包含著同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權和發展權等息息相關的倫理意蘊。因此有必要從耕育倫理道德的視角深入探討,達成共識、化解道德沖突。食品安全消費確立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維護食品安全倫理。
聯合國糧農組織成立有關于糧食和農業倫理的專家小組。研究消費者、食品安全和環境、可持續農業集約化以及漁業中的倫理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成立了倫理委員會,關注包括生命倫理等問題,建立了強大的食品安全倫理規制和法律體系,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形成以“食品安全白皮書”為核心的各種法律、法令、指令等并存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的框架。
6、 耕育食德要求生態廚師樹立“和善”精神
有無倫德觀念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一個缺乏道德力量支撐的國家,絕不可能成為強大的、受人尊敬的國家。沒有倫德觀念的民族,沒有資格生活在這個時代。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學倫德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以及很多理念,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中華文明根系靠倫德來維系,每個中國人心底所蘊藏的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最廣泛、最深厚、最根本的思想文化土壤。
近年來,餐飲業生機勃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個成就離不開中國食業、餐飲業從業者的貢獻。完美的耕育倫理道德,應當具有和善之心,以和善之心老實做人,以愛心善待他人,心胸要坦蕩,心態要平和,心地要善良,一個善和良,可以充分展示心靈之美、人格魅力之美,也就是耕育廚德之美,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互信包容。
7、 耕育食德要求生態廚師廚德優先原則
生態餐館要求廚師既要廚藝又要廚德,廚德優先原則,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特別是一個從事食業的廚師,必須把耕育食德、廚德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從一行、德一業,要有學廚藝首先要樹廚德、立德業。
餐飲業從業者首先要尊重社會公德,對消費者高度負責,食業職業是食品加工由生變熟直接入口的工作,必須有嚴格的道德和行業規范,必須對食客的健康及至生命負責。廚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廚德,而高尚的廚德是一種境界,需要更多方面的修養,只有具備了高尚廚德的廚師,才能稱得合格廚師。
8、 耕育食德要求生態廚師德才兼備原則
廚師是一種帶有良知性、道德性的職業,是社會道德要求很高的職業。廚藝,只是眾多本領中的一種。其他要求包括倫理性、理論性、技術性、藝術性,還包括要求它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廚師不僅僅是煎、炒、烹、炸、蒸、煮、烤,更有提高道德素養、文化素質、生態素養,傳承老一輩耕育食德理念,建立廚師、餐飲服務業人員和消費者的互信理解、互敬互愛的氛圍,理解消費者,尊重消費者、這就是耕育廚德所提倡的大愛精神。
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廚師隊伍整體素質較高,但耕育倫理道德和廚德培訓,生態餐飲意識需要提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所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以及所具有的道德品質。不僅僅是與自身相關的利害問題,而是涉及公共生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利益,以及社會的繁榮發展、公平和正義問題。社會公德涵蓋了社會公共生活中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眾多層面。我們期待開展公民道德規范教育,增強社會公德的發育和公民意識,培養公民主人翁精神。
耕育食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僅是對餐飲從業者的素養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生活和健康的需要。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是耕育倫理道德的主體和參與者,都應該自覺以行動推動社會道德文明水平的提升,以凈化和提升生活環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這是美好生活的內在需要。有道德的社會生活才是一種美好生活,有修養、有水準、有品位的生活和人生才是好生活和幸福人生。振興中華民族,自強于世界先進國家之林,這是每位炎黃子孫的共同期盼。為此,就必須弘揚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道德精神,傳承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耕育倫德文化,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希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