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新時代新三生,三生共贏到三生創融耕育提升
一、 推動“新三生”生物優選、生存賦能、生命健康發展模式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產與生態“老三生”的基礎上,按照新時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和要求,不斷融合和提升,逐漸演變成為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替代,而是兼容和并舉,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萬物)共同組成了“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創融”。新時代耕育發展模式的原則是遵循耕育倫理道德,建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生命健康社會。
“大三生”(耕育三生)從定義到內涵和外延分成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以“三”為軸線延伸出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又進一步拓展延伸出三個分主題。每個分主題都有獨立概念,共同融合組成了“大三生”這個大家庭。
第一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創立發展的3個階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紀(新世紀)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經“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礎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紀“老三生”,倡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共贏”;3.新時代“新三生”,是現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
第二個層面,是三生理念與耕育融合的3個階段:1.耕育田園、耕育農法、耕育康養(健康與素養);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倫德(倫理道德);3.耕育農業、耕育美膳、耕育足跡(大足跡);
第三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擴展和延伸的3個發展階段:1.生態食材、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2.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3.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
二、 生物工程是生態農業、健康產業的基礎
生物農業與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結合,推動微生物肥料和中醫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化肥替代活動,生產更多的生態食材和生態原產地農產品,為人類生命健康創造飲食健康條件。
三、 修復土地、復育環境,提高人類與動植物的生存能力
人類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組成和質量的優劣都與健康密切相關。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產出失去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化學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理化性狀、團粒結構破環,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氣性、酸堿度變差,有機質含量降低,營養失衡。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變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有機質農業”是以農業種養循環、種養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發展之路。“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法相結合,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植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推行生態生產方式。強調精耕細作,精心精準,精品優品技術生產要素。
有機質農業倡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但是近幾十年,我們依賴于使用化肥生產農作物,帶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和動物排泄物還給土壤,只從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歸還,這必然導致土壤當中的生命元素不斷流失,引起生產的農產品嚴重缺乏生命元素,當我們的食材缺少礦物質和生命元素的時候,必然導致慢性疾病和亞健康發生。
四、 生命科學促進健康中國穩步發展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健康的科學。包含營養與健康、植物與健康、動物與健康、微生物與健康、遺傳與健康、生殖與健康、生物技術與健康以及環境與健康,體現生命科學與健康的關系。
(1)以食品安全為基礎的營養健康標準,推進食品營養標準體系建設。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標準限制高糖食品的生產銷售。加大宣傳力度,推動低糖或無糖食品的生產與消費。實施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達標工程,加強食品安全抽檢和風險監測工作。
(2)繼續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的組織優勢,全社會動員,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建立國家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度,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打造健康環境。主動學習掌握環境與健康素養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遵守生態環境行為規范,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健康防護意識和能力。
(3)“人人享有健康環境”理念,普及環境健康知識,?逐步建立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健康影響監測與評價,開展環境污染與疾病關系、健康風險預警以及防護干預研究,加強傷害監測網絡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
五、 “新三生”“三生創融”產業融合、跨界融合發展模式
“三生創融”(耕育融合)是耕育三生創新融合的簡稱,“耕育三生”大三生也是“耕三生”(“老三生”)與“育三生”(“新三生”)、“原三生”的集成。“耕育三生”既包括“耕三生”的生產、生活、生態,也包括“育三生”的生物、生存、生命以及“原三生”的三生萬物理念。“三生農業”是集成了新、老、原 “三生”理念的的雙融一體化發展模式。
“三生農業”雙融一體化發展模式具體是:新、老、原 “三生”的農業產業融合、跨界融合,以及“三生農業”標準、質量、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是標準、質量、品牌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是生態高質量發展模式。一體化發展模式按照標準興農、質量富農、品牌強農的要求,扎實推進生物農業投入品替代化學農藥和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積極探索開展“耕育農法”模式,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鄉村產業振興模式。(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