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效仁:后疫情時代 文明仍應有“標配”

2020年05月08日 17:09 | 作者:劉效仁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注意消毒……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近日對4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發生以來,98.0%的受訪者更加注重個人衛生了。受訪者養成了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風等好習慣,77.6%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后仍會繼續保持這些習慣。

習慣作為一種慣性的力量,建立新習慣或打破舊習慣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難。疫情之下,大敵當前,一系列衛生防疫行為的重復能讓人們養成好習慣。但壓力下的重復,則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潛意識的抗拒,以至于“好了傷疤忘了痛”。

疫情過后公眾能否養成并堅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委實需要強化公共文明教育。要讓人們深刻意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幾率;有利于切斷傳染源,擁有健康衛生的環境,而且還會帶來快樂。用專家的話說,會讓人產生激奮心理,從而增強自信心,又會強化下一次的行為,形成“快樂—新行為—又快樂—新行為”的良性循環。

但個人自律,并非全能。放任自流,偏行己路乃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顯然就需要借著法治的強制手段,以強化公眾對生命價值倫理觀的認同,對公共衛生制度的謹守遵行。防疫中形成的公共常識和經驗,亦應通過立法使其制度化常態化,近而升華為公眾治理智慧。

北京市人大已進行二審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就將“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傳染性流感時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進行分餐等內容納入文明行為規范。《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對違法食用者最高擬可罰款一萬元,對組織食用者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給文明行為規范立法將是地方的共同選擇,意義正在于凝聚文明共識,將現代公共生活對公民行為的文明訴求,上升為普適性的行為規范,確立更多更高的行為標尺。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護公共生命健康,將發揮重要的法律支撐作用。

立法出臺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是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剛性的法律制度以及賞善懲惡的約束機制,可以倒逼百姓文明行為的養成和升華,形成文明的執行力和社會良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文明 疫情 習慣 劉效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