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云演出、云錄制 藝術上云端為行業帶來新改變
云演出、云直播、云錄制、云展覽……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把大量藝術活動“趕上云端”。這種看似無奈的應急之舉,其實是技術進步以及這些年藝術與技術相互融合的結果,它讓習慣于線下看演出、看展覽、看電影的觀眾,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未來,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云端上的藝術可能會更加精彩,甚至可能帶來文藝形態的變化。
人群外出受限,大型線下藝術活動取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響著文化藝術活動。近一段時間,在線圖書館、在線博物館、在線劇院紛紛涌現,云直播、云綜藝、云展覽層出不窮。
云技術是指在廣域網或局域網內將硬件、軟件、網絡等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數據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托管技術,其特點是能夠實現對海量數據信息的存儲和管理。借助于云技術,線下的藝術活動(包括創作、交流、互動)可以直接搬到網上,藝術家與觀眾可以在一個虛擬的世界里進行交流,從而開拓出全新的藝術空間。
讓制作變得更“簡單”
沒有舞臺燈光,沒有現場觀眾,沒有專業錄音設備,節目嘉賓憑借一部手機在家里就可以參與節目錄制。疫情導致大部分綜藝節目無法在線下錄制,但橫空出世的“云錄制”,不僅像及時雨一樣救了急,也讓很多文藝工作者和觀眾耳目一新。
采用“云錄制”模式,節目嘉賓、觀眾、節目工作人員雖然“天各一方”,但可以在虛擬的空間中一起工作,共同完成節目創作。比如,近日《歌手·當打之年》組織藝人在北京、上海、東京等不同城市完成演唱錄制,大眾評審通過網絡實時觀看并投票;《聲臨其境3》則與嘉賓視頻連線,同時邀請素人進行視頻配音。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暴發后,除上述兩檔節目,還有《見字如面》《天天向上》《我是大明星》《王牌對王牌》《嘿!你在干嘛呢?》等近20檔綜藝節目采取了“云錄制”的方式。可以說,在“云端”創作已經成為抗疫期間綜藝節目制作的主要方式。
相較于線下錄制,“云錄制”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快捷高效,比如《嘿!你在干嘛呢?》從創意產生到素材拍攝再到剪輯成片僅用了不到50個小時,《天天云時間》從錄制到后期制作再到播出,僅用了30個小時。雖然“云錄制”對技術的要求較高,遠程溝通的成本也會增加,但省下了場地和時間成本,整體而言,“云錄制”讓綜藝節目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除了綜藝節目,舞臺藝術、音樂會等不少藝術形式,也在抗疫期間開啟了“云端創作模式”。日前,京劇《光緒之死》的演員拉了一個群,并開啟視頻群聊功能,在群里進行排練。每天下午兩點到四五點,演員們開始“云坐排”——在群里一起對臺詞,導演會在群里逐字逐句地進行指導,鼓師參與記錄。大型民族管弦樂《中軸》近日也在網上舉辦了遠程策劃會,其音樂總監葉小綱等主創人員分布在西安、成都、武漢、北京等地,但在網上討論得非常熱鬧,“一上線就開始工作,一點時間都不浪費”。
在“云端”進行創作,雖然是文藝機構和藝術家們的無奈之舉,但不得不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文藝創作流程的創新,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讓藝術創作變得更加“簡單”。
把藝術帶到你身邊
疫情把大家“困”在了家中,但藝術卻來到了我們身邊。經歷過18年前非典的人或許還記得,當年“宅”在家里比今天“宅”在家里要無聊得多,因為沒有那么多的藝術活動可以居家參與。技術的進步,降低了文藝創作、作品發布傳播以及藝術接觸的門檻,讓文藝作品空前豐富,讓群眾享受藝術服務空前便捷。所以,這次居家抗疫期間,每個人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看電影、看展覽、看戲、聽音樂,日子比18年前有趣得多。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選擇臨時閉館,而“云展覽”也同步開展,展品更多,場景則更豐富。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了“VR故宮”“全景故宮”“云”游故宮觀展,觀眾“游”故宮不用再忍受摩肩接踵的排隊之苦;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云游敦煌”系列展,觀眾不用遠赴敦煌,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躺在自家的床上全方位欣賞莫高窟一年四季的美景。
“云展覽”展示的不僅是藏品的圖片,更是一種新的觀展體驗。盡管在線觀賞,無法體會線下展覽的真實感,但能看到更多在線下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并且可以對展品的細節靜心細品。比如,在敦煌研究院VR線上展廳,觀眾就可以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莫高窟第217窟、285窟和322窟三大經典代表性洞窟。在故宮線上展覽的“故宮名畫記”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可以看清山間的房屋,趙佶的《聽琴圖》人物神態盡收眼底,韓滉的《五牛圖》甚至可以看清牛眼睛上的睫毛。
傳統的文化藝術,之所以有些小眾,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傳播渠道有限。互聯網及云技術的出現,為文藝作品開辟了無限的傳播空間和傳播渠道,從而大大刺激了文藝生產力。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疫情暴發后,各種抗疫主題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剪紙作品、音樂作品以及各種詩歌、快板、短視頻等呈現井噴之勢,只要有一部手機,幾乎人人都可以從事文藝創作并“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些文藝作品的質量如何暫且不論,但由此帶來的藝術民主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面,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行業帶來新改變
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行業原來的發展軌跡,也讓藝術“攀上云端”并大放異彩。疫情過后,藝術行業是否會憑借技術的賦能,像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迎來爆發式增長?傳統的藝術形態和生產創作模式是否會迎來轉型升級的機會?
藝術與科技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云技術的介入,肯定會對藝術產生影響。以綜藝節目為例,盡管形式相對單一,錄制模式簡陋,但云錄制的確實現了跨屏互動等形態創新,為文藝傳播形式提供了不同的選擇。近幾年,綜藝節目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激烈,疫情過后,云錄制甚至云直播會不會成為節目制作常態化的解決方案?從目前來看,這很可能成為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網絡綜藝剛出現時“沒多少人看得上”,可沒幾年就與電視綜藝分庭抗禮,再過幾年,云綜藝又何嘗不能在綜藝領域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再說云展覽。目前,云展覽剛剛起步,由于技術、版權等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畫質不清晰、用戶體驗不好等問題,但業界的共識是,云展覽未來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將成為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重要的業務板塊,甚至會改變未來博物館、美術館的存在形態。正如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教授亞歷山大·科赫所指出的:“數字博物館已經不再是我們曾認為的作為實體博物館的額外補充,而是已經成為展覽分類里的獨立一項。”
至于舞臺藝術,所謂的“云創作”,目前僅僅是創作人員利用云平臺進行在線溝通交流,“云演出”也不過是把錄制好的作品放到云平臺上供大家點播。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AR(增強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未來人們是否在家里就能獲得同在劇場一樣的觀賞體驗?如果那樣的話,勢必會改變劇場的形態,產生真正的“云端劇場”。
(作者:張成,系媒體人、藝術學博士)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 錄制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