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集郵到青銅器 用30多年品味收藏三層境界

2017年02月03日 14:24 | 來源:齊魯晚報
分享到: 

張頌斌,退休前就職于山東省化工研究院,1983年開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收藏與學習,后轉入商周青銅器專業研究和中國古代青銅器鑒定。2003年為《收藏天下》頻道錄制十六集“立辨真偽”青銅器鑒定節目;2008年擔任中央電視臺“尋寶走進濟南”青銅器鑒定專家;2009年為《收藏天下》錄制“大器青銅”講座節目;2009年起在齊魯晚報開設的“青銅時代”專欄,連載文稿21篇;2013年10月參加了央視十套“神秘度量衡”專題的錄制。

當下,青銅器收藏對于許多藏家來說似乎還處于“遙不可及”的狀態。事實上,2014年秋拍時,內地已經有了“青銅器上拍”的先例。在2016年秋拍中,青銅器更是風生水起,為藏家們所矚目。有人甚至稱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青銅時代”。不過對該門類的收藏,很多人并不知該如何下手。近日,著名青銅器鑒定專家張頌斌談了他30多年的收藏鑒定之路,以期給收藏愛好者提個醒。

從集郵玩到青銅器

剛開始玩收藏時,張頌斌根本沒想到自己能跟青銅器結緣。這還得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那時張頌斌喜歡集郵,經常與幾個同學交流郵票收藏。1983年初,一位一起搞集郵的同學找到他說:“頌斌,幫我收古銅錢吧!古銅錢比郵票有意思,歷史年代也長。”于是,張頌斌開始幫同學收集古錢,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收古錢要涉及歷史和年號,于是張頌斌開始找資料、翻書學習。資料少,就借各類“錢譜”回家摘抄,對照錢譜整理古錢,忙得不亦樂乎。在收藏古錢過程中,他陸續發現了少量銅鏡、銅兵器等品種,對銅器產生了興趣。再后來,張頌斌發現青銅器是一個龐大的系列,還有車馬器、樂器,尤其是更大氣的東西——青銅禮器。

青銅器的收藏鑒定需要系統的知識和多年的實戰經驗,首先就要認識名稱、用途,熟悉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熟知各個時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鑄造特征。見多了,就能發現各時代銘文的規律和特點,弄清不同時期的語法結構,也對各個時代青銅器鑄造工藝變化、材料特點、造型、用途以及搭配的紋飾特征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回顧多年的收藏之路,張頌斌頗為感慨:“自己大學學的專業是機械設計,工作中搞壓力容器設計,是個地道的‘工科男’,對文科本不感興趣,但有了收藏愛好后,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史知識且收獲頗豐,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吸引力,也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魅力。”

從讀“天書”到給書糾錯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把做學問分成三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張頌斌認為,收藏也是如此。“當時在資料上看到銘文,一個字都不認識,像讀天書一樣!”剛開始面對古老銘文時的望洋興嘆,不知從何下手,可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一想到這是祖先留下的豐厚文化財富,古老銘文的神秘感就成了一種動力,一直催著他跑文化市場,與藏友交流,找資料讀書,去博物館。慢慢地,書上講不到的內容自己也能搞清楚了,書上講錯了的地方他能發現并改正過來。張頌斌說,這個不停學習和研究的階段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經過30多年的學習實踐和研究,張頌斌為青銅器鑒定找到了大量的學術和理論依據,“這就算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吧!”

張頌斌將掌握的經驗和知識回饋社會,是從2001年開始的。作為鑒定專家,他為山東衛視和全國數字頻道《收藏天下》錄制了多檔系列科教類和辨真識偽節目,并在央視《尋寶》《探索發現》等節目中擔任青銅器鑒定專家,還被國內多家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打眼”不丟人

青銅器的歷史跨度從夏末商代一直到明清,有三千多年,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普通藏家該如何入手呢?張頌斌建議,初涉足應該從小項入手。“銅器門類繁多,有古錢、兵器、銅鏡、度量衡、佛像、香爐、生活用具等。錢幣、銅鏡、兵器等存世量大,價格不太高,適合作為入門的品種。”

張頌斌稱,初學的收藏者可以先培養興趣和感覺,并學會對銹跡等方面進行辨偽。“比如真銹,銹跡堅實,層次豐富。假銹松軟,層次單一。這些區別就是在學習對照中得到的;再就是‘皮子’,古人在鑄造銅器時為了讓范和模分離,要添加助劑。雖然歷經數千年,‘皮子’變成了黑色、綠色、紅斑、淺黃色,但光澤仍在,用手觸摸仍有潤滑之感。對照仿品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仿品,就能看出明顯的差距。要學會用放大鏡、用心觀察,發現差別。”

“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奢求收到大器,現在不可能有這種機會。”張頌斌提醒,收藏獲得的不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識,收藏一定戒貪,一貪很容易上當。

張頌斌還給收藏者列舉了青銅器的作偽歷史:“從文獻上看,青銅器的仿制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當時魯國珍藏著一只名為‘讒’的鼎,有次齊國發兵討伐魯國,索取讒鼎,魯君派人送去仿制的贗鼎;宋代崇古復古導致青銅器的仿古熱;清代和民國時期官方與民間都仿制成風;而當代仿品運用了新技術,真偽難辨幾可亂真。”張頌斌說:“現在市場上贗品多于真品,‘打眼’不丟人,吃一塹長一智,在‘打眼’中才能練出真眼力。鑒定是個反復鑒別的理性過程,不能腦子發熱沖動。”

看贗品攢經驗

在鑒定中,不僅要看真品,還要看贗品,了解造假的新技術。“山東博物館庫房里保存的清末‘濰縣造’仿西周青銅器,是早年被工作人員發現并挑了出來。這些東西也有價值,代表了當時的造假水平,可以讓我們知道清末民國時期是如何仿制青銅器的。”張頌斌認為,只有深入了解作假方法才能進行鑒別,這需要耐心,不是看上幾本書、聽上幾節講座就行的。“只有接觸實物,進行實戰,善于比較和思考,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隨著造假技術的提高,清代和民國那些大收藏家概括出的一些經驗,不能完全適用于現代了,我們不但要向專家學習,向實踐學習,還要向仿制(造假)者學習了。”張頌斌稱,如今的造假技術甚至形成了產業鏈,造假者們也在不斷研究新的造假方式,他們想方設法應對高科技的科學鑒定,造假水平往往領先鑒定水平。“比如,用電解方法做出的仿品,讓很多人不能理解,銅質都是老的為啥會是假的?再比如,以前作偽者是用鏨子、小錘把銘文刻在青銅器內的,現在作偽者使用高速鉆頭,就像銑刀一樣,輕輕松松就能刻出銘文,當然只要細心就能夠看出作偽痕跡。”

現在有些藏友比較信賴儀器檢測,但張頌斌提醒,目前利用科學儀器鑒定藏品,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手段,還需要專家們的綜合判斷。“譬如有些造假者往往把一些盜墓者從古墓中帶出的有機物殘片與新做的青銅器進行黏合,如果進行碳14檢測,結果可能會使假貨蒙混過關。”張頌斌表示,碳14測年法只適合于考古發掘中挖掘出來的東西,但對來源復雜的藏品鑒定可能就不適合了。記者 張向陽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集郵 青銅器 收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