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互聯網+”業態提升中國就業韌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日前舉辦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并發布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聚焦就業問題,指出盡管目前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就業有足夠的韌性,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報告指出,“互聯網+”新就業形態潛力巨大,引導得當可能打造就業新引擎。
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不斷回調,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已成為新常態,但就業形勢并未受到較大影響,一直好于預期。對此,報告分析,中國就業有足夠的韌性。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壯大,即便稍慢一些的經濟增速也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再加上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趨勢,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失業。
報告認為,新就業形態已成為一股重要力量彌補傳統的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是指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平臺為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并獲取勞動報酬的新型就業創業方式。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不斷涌現,新就業形態也層出不窮。
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為共享經濟提供服務的人數為7500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 77586萬人的9.7%,比上年增加約500萬人,同比增長7.1%。阿里、美團、滴滴、58同城、中華英才等互聯網平臺快速興起,提供了大量就業創業機會。(記者 趙語涵)
編輯:秦云
關鍵詞:互聯網+ 中國就業韌性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