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精準治療“加減法” 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
亞洲乳腺癌發病與西方相比具有增長快、年輕化等特點 精準治療“加減法”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
乳腺癌發病率增長快、年輕化趨勢日趨明顯,其發病率已位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首位。日前舉行的“第十二屆天津國際乳腺癌會議暨2019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海外會場”會議上,大會主席、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乳腺腫瘤三科科主任張瑾教授介紹,亞洲乳腺癌發病與西方相比具有增長快、年輕化等特點,20歲后發病率迅速上升,因此在篩查防控和精準治療方面也應探尋更具針對性的策略。
中國年輕乳腺癌患者較多
近年來,中國乳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呈逐年遞增趨勢,增長幅度位居世界前列。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約27.89萬例,占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16.51%,發病率為41.82/10萬,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首位,是威脅我國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如何進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是當前乳腺癌防控的主要研究任務。
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乳腺癌的年輕患者相對較多,診斷的平均年齡是45歲~55歲,較西方女性年輕了10歲~20歲。從年齡分布上看,乳腺癌發病率在20歲后隨年齡增長迅速上升,并于55歲年齡組達到高峰,35歲以下年齡段患者約占10%~15%,50歲以下的女性患者約占40%。
“我國女性月經初潮早、絕經較晚,與西方國家女性相比經期較長,雌激素在人體內存在時間較長,更有可能誘發乳腺癌。”張瑾介紹,除此之外,生活方式、飲食結構西方化改變、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入增加、運動減少、精神壓力大、肥胖等,都有可能是乳腺癌發病增長并呈現年輕化趨勢的相關因素。
由于受到不同易感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中西方人群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征,這也提示對于亞洲乳腺癌的篩查和治療方面都應探索不同的策略,而不是盲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乳腺癌早診率的增加,除了不斷受到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也與人們日益提高的早診早治意識有關。癌癥的早期預防及高危篩查,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環節。如果能在乳腺癌的早期階段發現并進行規范化治療,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可達95%,II期患者也能達到80%以上。
定期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
此次會議以“乳腺癌的精準診斷與治療”為主題,匯聚了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埃及、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內外乳腺癌領域80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乳腺癌精準醫學策略、轉化醫學、影像診斷、綜合治療、多學科協作等進行學術交流,傳遞國際乳腺癌學科進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
乳腺癌是與基因突變最具相關性的癌癥之一,最常見的遺傳基因是BRCA1和BRCA2,這兩個基因如果發生變異,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最高可增加至80%。因此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兩位以上一級親屬曾患乳腺癌或攜帶乳腺癌致病性遺傳突變的人群,更需要密切關注自身乳腺健康,堅持定期查體。
亞洲女性多為脂肪少、腺體多的致密性乳腺,如出現腫塊也比較容易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只要關注自身高危因素,做到定期篩查和自檢,就有可能實現乳腺癌的早診早治。
腫瘤早期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癥狀,單純靠自檢難以及時察覺,要想做到早發現,定期的影像學檢查不可或缺。對于沒有高危因素的普通女性,25歲后可以每年做1次乳腺超聲篩查,每兩年做1次乳腺X線篩查;對于45歲以上、具有早發乳腺癌家族史、月經初潮早或停經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1次乳腺X線聯合乳腺超聲篩查,必要時可以補充乳腺磁共振檢查。
如果沒有條件開展常規體檢,就一定要加強自檢,一旦發現乳腺腫塊、乳頭溢液、乳房皮膚改變、出現“酒窩”狀凹陷特征以及其他乳腺異常的情況,就應及時去醫院做進一步的專業檢查。
精準治療的“加”與“減”
隨著早診早治理念的廣泛傳播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乳腺癌已成為臨床上治療方法最多、療效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新的檢測技術、治療方法和方案層出不窮,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大幅度延長,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則成了當前乳腺癌患者的新需求。
對乳腺癌的診斷和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系統性的治療手段進行加減法設計,制定量體裁衣式的精準治療策略,是當前乳腺癌診治的新方向。
比如在乳腺癌的外科治療上,從最初的根治術、改良根治術到如今的保乳手術、乳房再造術,手術范圍在不斷“減小”,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做到了外觀和功能的保留,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術后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科“加減”法的精準變化還體現在對腋窩淋巴結的處理上。過去,乳腺癌的治療強調所有手術患者都需要行淋巴結清掃術,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上肢水腫、疼痛、神經損傷、感覺及功能障礙等并發癥。而現在可以通過“增加”前哨淋巴結活檢術,事先判斷前哨淋巴結的受累情況,若前哨淋巴結活檢未見明顯腫瘤侵犯,可以“減去”腋窩淋巴結清掃。
“減法”還體現在乳腺癌的化療中。根據疾病的分期分型,部分乳腺癌手術前后還需要進行化療,治療帶來的惡心、嘔吐及其他毒副作用始終困擾著乳腺癌患者。如今隨著對乳腺癌發生發展機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針對性地篩選合適的乳腺癌治療人群成為可能。
靶向藥物不斷問世則讓化療不再是乳腺癌患者延長生存的唯一手段,化療得以由過去的三藥或雙藥聯合化療,逐漸轉變為單藥化療聯合靶向治療。通過精準的診斷與個體化的治療密切結合,化療副作用也進一步降低,患者能夠獲得更長的無病生存期以及更好的生存質量。
不同于保乳治療、前哨淋巴結活檢、保腋窩等“減法”,針對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的內分泌治療更強調做“加法”,通過進一步延長治療時長、增加輔助藥物,都能夠改善絕經前受體陽性患者的生存時間,有效降低腫瘤遠期復發風險。
對治療“加法”與“減法”的考慮,關鍵是看治療對于疾病的控制情況,是否能夠有效降低高危患者復發和死亡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獲益。例如對于高危、年輕的乳腺癌患者,有可能需要在常規治療方案基礎上增加治療手段及治療時間,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對于低危、年齡較大、病理學分型預后較好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療充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治療手段,從而減少治療副作用。
張瑾教授介紹,由于受到既往“切得越多越干凈”等觀念影響,目前我國乳腺癌的保乳率、再造率僅為20%和10%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60%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同時我國乳腺癌群體特征也有別于西方國家,分子分型的區別導致化療及靶向治療藥物選擇上存在差異。絕經前乳腺癌患者比例較高的特點,則提示更應圍繞內分泌治療來設計臨床實驗,獲得屬于亞洲的臨床數據,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高整體乳腺癌患者的無病生存。
編輯:劉暢
關鍵詞:乳腺癌 精準治療 患者 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