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塞上江南”的轉型升級之路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從中衛流入寧夏境內,自西南向東北斜貫于河套平原之上,順地勢經石嘴山流出。多年以來,奔騰的黃河水,仿佛流淌的黃金,浸潤著寧夏平原的每一寸土地。
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僅讓寧夏成為“塞上江南”,也為寧夏各項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寧夏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轉型升級之路。
用好自然的饋贈
“其地饒五谷,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歲無旱澇之虞。”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寧夏自古便是物產豐饒之地。得天獨厚的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細膩的黃土、黃河苦咸水的澆灌,共同孕育了當地農產品的優質物產。清代人所編寫的《寧夏府志》中將“香山之羊皮、夏朔之稻、靈武之鹽、寧安之枸杞”并列為寧夏四大名產。
“兩年前習總書記來的時候,市場上還只認‘廣州菜心’,如今都流行我們‘寧夏菜心’了。”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副鎮長、姚磨村冷涼蔬菜基地負責人姚選親歷了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視察姚磨村萬畝冷涼蔬菜基地的情景。
在寧夏眾多特色優勢農業中,冷涼蔬菜是一支“新生力量”。據原州區副區長劉世賢介紹,近年來,原州區利用當地涼爽、陽光充足、溫差大的“冷涼”氣候優勢,引進廣東芥藍、龍芽、遲菜心、耐寒優秀西蘭花等新品種,發展冷涼蔬菜產業。
據姚選介紹,為了讓好蔬菜賣出好價錢,當地專門扶持了配套的冷鏈物流公司。在0℃到2℃的冷鏈車廂中,蔬菜只需40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廣州的批發市場,運輸成本控制在0.5元/斤以下。“我們冷涼蔬菜因為生長周期長纖維少、甜度高,在廣東市場深受歡迎,以菜心為例,在批發市場每斤要比普通品種貴兩三元,加上運費賺頭也不小。”
作為致富帶頭人,姚選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鄉親們。目前姚磨村80%的村民都參與到冷涼蔬菜產業中來,種了10年蔬菜的姚磨村村民姚志林,如今每天都要關注西紅柿大棚里的溫度、濕度、電解質營養狀況等數據。他說:“我家的菜地每年有4萬元左右的收入,在合作社打工每年也有3萬多元的收入。以前種菜價格波動大、銷路窄,我們心里沒底,現在產業發展起來了,銷路也好了,我們都跟著沾光。”
劉世賢表示,原州區為了把冷涼蔬菜做大做強,專門建立起“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實現了全程追溯,并在廣州、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冷涼蔬菜銷售窗口11個。冷涼蔬菜產業的規模化效應日益凸顯。
金黃的水稻、鮮紅的枸杞、翠綠的瓜果蔬菜……一幅現代特色農業的多彩畫卷正在繪就。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賴偉介紹,多年來,寧夏堅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優質糧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的“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發展之路。2017年,農業總產值從設立自治區初期的2.2億元增加到536.4億元,增長了243.8倍;農民收入由自治區成立20周年時的116元增加到10738元,增長了92.6倍。
破解成長的煩惱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數百名員工熱情的歡呼聲中發表這番講話,打動和激勵了無數為祖國發展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勞動者,也讓吳忠儀表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玉山感慨萬千。
今天的吳忠儀表廠房內,全自動無人叉車來回穿梭,工人們在聯網的數控機床旁邊按照顯示屏上的圖紙精準加工……很難想象這家企業十年前還瀕臨破產。馬玉山將企業涅蓜重生的經歷娓娓道來。
1965年在國家“三線”建設時期,吳忠儀表的前身從上海遷來寧夏。當時全廠不到500員工中,就有160名大學生。如此高的智力儲備,讓建廠之初的吳忠儀表發展近乎完美:先后在國內同行業率先研制生產出液壓快速切斷閥、大口徑球閥、直通單雙座調節閥等;1976年低溫閥用于毛主席紀念堂;研發生產的產品曾一度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20%,產品供不應求;1997年在國內同行業率先獲國家機械工業部和國際質量標準認證。
2000年前后,多元化經營風起云涌。“當時為了趕浪頭,我們放下老本行,什么賺錢就上馬什么,醫療器械、水電器表、環保產品都有涉獵,結果盲目投資,導致每年虧損幾千萬元。最低谷期,公司連職工工資都難以發放,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面臨倒閉危險。”講到這段歷史,親身經歷過的馬玉山一臉沉重。
最讓推崇“國人應當用國貨”理念的馬玉山心痛的是,那段時間,國產控制閥“跑、冒、滴、漏”現象司空見慣,高端市場幾乎被國外產品壟斷,國產控制閥成了“低價劣質大路貨”代名詞。
2009年,吳忠儀表人痛定思痛,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重新回到專注實體產業的發展道路上。憑借著留下來的“家底”和政府部門的扶持,吳忠儀表把產業發展及技術研究放在高端控制閥制造上。
2015年,神華寧煤集團煤制油項目氣化裝置的進口設備受損,吳忠儀表臨危受命,僅20天時間就完成了閥門結構缺陷分析、部件改造、維修等工作。經歷這次事件后,吳忠儀表開始攻關生產高品質調節閥。馬玉山告訴記者,目前吳忠儀表生產的調節閥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4,且使用壽命延長2倍以上,為神華寧煤集團煤制油項目節省費用達10億元。改變了進口閥門產品價格高、售后服務跟不上的“卡脖子”狀況。
“經歷過這些,才更加明白,創新實干才是企業發展的唯一出路,打鐵必須自身硬。”馬玉山說。近十年來,吳忠儀表專注技術研發,每年科技投入約8000萬元,其中僅研發投入就達5000多萬元。
據自治區經信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寧夏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在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推進的過程中,神華寧煤、吳忠儀表等一批骨干企業顯現出了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邁開創新的步伐
雖然擁有“中寧枸杞”“富硒西瓜”等一批地標級特產,但中衛人顯然不僅僅滿足于“吃喝不愁”。想要真正富起來,必須進行產業升級。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2017年10月,寧夏代表團討論黨的十九大報告時,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再次突出強調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寧夏發展的意義。
地處西部,即不沿江,也不靠海,即使與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較,中衛的工業基礎也顯得十分單薄。想要實現創新發展,應該靠什么?中衛市市長萬新恒說,中衛曾長期思考這一問題。市場的變化和國家日漸強大的環保力度,讓人們意識到,依靠產業“梯度轉移”,走以前發達地區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路,顯然走不通,通過認真思考,曾經用麥草方格馴服流沙的中衛人再次把眼光投向了浩瀚的騰格里沙漠。
“夏日飛沙走石,冬季寒風刺骨”。沙漠雖然威脅人們的家園,卻也造就了中衛干燥涼爽的氣候。年均氣溫8℃,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對人來講可能算不上舒適,但對極其“怕潮怕熱”的電腦主機來講,確是一處不錯的棲身之所。此外,西北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靠近中國大陸版圖幾何中心的位置,都為中衛發展云計算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落戶中衛的云計算數據中心集群,采用全自然風冷,PUE值(數據中心總設備能耗/IT設備能耗)最低達到了1.1,遠低于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2.5的水平。萬新恒解釋道,“也就是說,在我們這里,服務器每消耗1度電進行運算,只需要再消耗0.1度電用在制冷、照明上。”截至目前,中衛已經有亞馬遜AWS、奇虎360兩個超大型新一代綠色云計算數據中心建成。此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德國世圖茲等一批云服務、云制造、云應用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輸煤不如輸電,輸電不如輸信息。”萬新恒表示,中衛將“云計算”這個具有極大價值潛力的朝陽產業植入進來,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彎道超車。
通過“沙漠+”差異化發展,除云計算產業之外,還有太陽能發電、商用衛星測控、新材料等一大批綠色高新技術產業落戶當地,曾經荒涼的亂石灘,成了高科技的競技場。中衛,也走出了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轉型追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落實在寧夏大地上,寧夏正在朝著打造成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先行區的目標前進。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寧夏 產業 蔬菜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