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中國“巖溶”研究有能力牽頭國際合作
科技日報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何亮)“中國地質研究的優勢除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千溝萬壑’黃土高原之外,首屈一指的就是對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研究。這是中國與生俱來的地質資源和近半個世紀不斷科研換來的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建華在11日召開的“全球巖溶”國際科技計劃專題研討會上表示,從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基礎與進展來看,我國已經具備牽頭與主導該領域研究和國際科技合作的能力。
曹建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牽頭國際科技合作的核心并不在于名稱的大與小,而是中國科學家是否在其中發揮核心作用。在巖溶研究領域,以袁道先院士為代表的中國巖溶科學家團隊自1990年開始,連續實施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個國際巖溶地質對比計劃,不僅創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持續支持同一學科領域的紀錄,而且創新了地球系統科學的巖溶動力學理論。
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曾提出了“全球巖溶”國際合作計劃,該計劃得到了22個國家、36位科學家的支持。曹建華透露,在啟動儀式上,來自美國、巴西等11個國家的科學家代表共同簽署“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支持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致賀信表示,計劃中開展的研究與合作對克服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非常重要。
據了解,當前中國已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計劃和試驗示范工程,創建了巖溶形態組合與環境變化、巖溶碳循環與全球變化、石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與保護等新方向。而在研究成果的應用層面,云南瀘西斷陷盆地束流涌水巖溶地下水開發工程示范基地,解決了西南巖溶區1500萬人畜飲用水困難;廣西平果縣果化石漠化治理立體生態農業建設基地,幫助區域幾百萬人口脫貧致富。曹建華表示,結合未來規劃,巖溶科學研究將為以喀斯特地貌為特色的桂林市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發揮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巖溶 中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