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日本大阪地震考驗抗震建筑高標準
18日,日本大阪發生6.1級地震。雖然震級不算很大,但由于震源很淺,最高震度卻達到6弱(大致相當于烈度10度)。此次地震房屋受損不大,檢驗了日本建筑的抗震高標準;地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對較小,也與日本重視地震預防和預警分不開。
在一次地震中,震級只有一個確定數值,震度卻因地而異,離震中越近,震源越淺,震度越大。不同國家震度分級方式不同。日本氣象廳設定震度由弱到強分別為0至4、5弱、5強、6弱、6強以及7,共10個等級,而中國地震烈度從1度到12度分為12級。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王宇晨介紹,此次大阪地震的最高震度6弱大致相當于我國地震烈度等級中的10度。大阪地震震級雖然只有6.1級,但由于震源深度只有13公里,對地表的破壞力卻不小,電視臺播放的監控顯示地表持續劇烈晃動。
截至目前,地震共導致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部分建筑物受損,數棟民宅起火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對較小。死者大多因磚墻倒塌或家具傾倒而遇難,其中一名小學生是在上學途中被學校的磚墻砸中遇難,已查明這個從1.9米加高到3.5米的磚墻違法了日本《建筑基準法》(限高2.2米),大阪府高槻市市長已出面謝罪,日本文部科學省已要求各地對中小學生的上學通路等進行安全檢查。
“地震大國”日本一向重視地震預防和預警。《建筑基準法》是日本建筑業最核心的法律,對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較高,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筑在地震時不易倒塌。日本《建筑基準法》頒布于1950年,之后幾經修改,不斷嚴格規定建筑抗震標準。1981年日本大幅修改抗震標準,將住宅抗震等級從舊標準的震度5左右不倒提高到震度6強至震度7不倒。1981年后日本也多次修訂《建筑基準法》,不斷細化抗震指標和提高建筑抗震標準,并要求對老舊建筑進行抗震加固。
日本在地震預警方面也很先進,已建立了完善的預警體系。全國各地密布的地震監測儀器組成一個網絡,一旦地震發生,可利用地震波橫波與縱波時間差的傳播特點快速發出預警,民眾可通過手機等終端接收預警信息,在地震襲來前爭取到數秒至數十秒的反應時間。新干線在收到地震預警時可提前減速停車,工廠等可采取應急手段,減少或避免發生事故。由于地震多發,為避免不必要的驚擾,記者將手機接收地震預警的震級設置為震度4以上,只有本人所在地出現震度4以上的地震時手機才會預警。
此外,日本注重培養民眾的地震預防安全意識,學校經常舉行抗震防災演習,告訴學生發生地震、火災后的自救措施,這對地震后的應急處置很有幫助。但即使在抗震防災意識很強的日本,此次地震依然有一名小學生死于本可避免的違法磚墻倒塌,這一新聞讓日本民眾憤恨不已,也暴露出日本防震減災方面依然存在薄弱點和盲區。日本的防震經驗表明,處于地震帶上的國家不但要加強建筑物的抗震標準和防震演練,還應加強民眾的防災意識和日常防災訓練。(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地震 日本 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