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幫助留守兒童,陪伴比資助更金貴
“媽媽又要出去打工了,真舍不得媽媽走。”13歲的詩怡是浙江省常山縣招賢鎮官莊村的孩子。在長途汽車站,她戀戀不舍地送別了要回杭州打工的媽媽。看著漸行漸遠離站的大巴,她禁不住淚眼婆娑。“別難過,有哥哥姐姐呢!”始終陪伴在詩怡身邊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薛皓輕輕地安慰道。他與詩怡并沒有親戚關系,相識才兩天。正月初六,薛皓與5名同學一起在常山開展“心靈陪伴行動”,陪伴對象就是像詩怡一樣的留守兒童。(2月24日《青年時報》)
伴隨著城鎮化浪潮,留守兒童成了一道觸痛人心的社會考題。尤其是春節前后,更是留守兒童問題的高發期。每逢佳節倍思親,望穿秋水期盼著父母回家團聚的孩子,父母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回不來,失落之情可想而知。即便父母回家,但相聚的日子畢竟太短,往往還沒來得及好好珍惜就要揮手告別。去年春節過后,一則留守兒童“追母200米”的新聞曾令許多人潸然淚下。
有感于留守兒童與母親的生離死別之痛,杭電的大學生們在春節放假前就謀劃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留守兒童們渡過心靈斷乳期,緩解分離之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留守兒童早已擺脫物質生活方面的困擾,尤其是浙江等相對發達地區,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算差,獲得的社會資助也不少,但相比于物質條件,最缺的還是精神上的陪伴,甚至有一些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孤獨孤僻癥狀。一言以蔽之,關愛留守兒童,除了解決有形的物質之困,更應該致力于化解無形的心靈之困。
春節短暫團聚之后,剛剛感受到媽媽懷抱之溫馨的孩子,驀然間要被生生剝離出來,幼小的心靈怎能承受得起這種無言之痛!在這樣一個特殊節點,一場“及時雨”式的關懷當然金貴無比。為此,杭電的大學生們準備了一些游戲、聊天,來幫助留守兒童緩減不安的情緒。 “我們就是希望陪在他們身邊,讓他們轉移注意力,不要讓離別在他們心中留下陰影,對未來充滿希望。”有了哥哥姐姐的陪伴開導,留守兒童們也漸漸釋然了。
尤為可貴的是,杭電的大學生們并非一時心血來潮。去年年底,媒體以“ 一場穿越大山的心靈之約”為題,報道了杭電學生陪伴青田留守兒童的感人事跡。針對青田北山鎮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杭電學生設計了“大伙伴陪小伙伴視頻聊天室”“給孩子們手寫信”等平臺載體,并面向全校遴選了21名“愛心大使”,組建了“我和青田有個約”項目小組,每隔一周的周五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志愿者與小朋友就會進行一對一聊天,通過“愛心接力”的方式,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地堅持了整整兩年。每次聊天的時間不長,但心靈溝通對孩子們卻意味著很多,一些孩子獲得關注后,言行舉止有了明顯變化。
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僅是一種最暖心的關懷,還擔當起了“精神導師”角色,肩負著解開留守兒童“心結”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可謂功德無量,善莫大焉。相比于物質匱乏,對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的精神需求一樣不能忽視,及時的陪伴,關系到他們將來怎么認知社會,關系到能否以溫暖對待世界。
兒童的成長是關乎國家民族未來的大事,關愛留守兒童絕不能停留于心血來潮式的“獻愛心”活動,如何讓孤獨的留守兒童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陪伴一直都在,才是關鍵所系。
“如果我們的能力不足以給小朋友們的未來推開一扇門,那么現在就盡力為他們打開一條縫,讓陽光照進來。” 誠哉斯言!愿更多的大學生參加到陪伴留守兒童的行動中,做一個“心靈陪伴者”。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兒童 留守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