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提升科技“原創力”,上海是怎樣煉成的?
新華社上海1月9日電 題:提升科技“原創力”,上海是怎樣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
在剛剛揭曉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榜單中,上海共有58項成果上榜,獲獎數在全國的占比首次超過20%,從一個側面體現上海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初步成效。提升科技“原創力”,上海是怎樣煉成的?
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代表著我國基礎研究的硬實力。2017年度,上海有6項成果獲得該獎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基礎研究不僅在“實驗室”端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市場”端實現社會效益,彰顯科技原創力“成色”。
太陽能發電技術關鍵材料與器件的研發,既是全球科學探索的前沿,也是能源巨頭技術攻關的重點。在激烈的國際競技中,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黃富強團隊提出的“堆積因子”理論模型,被150多個光電材料驗證,同行稱之為“普適模型”。在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由黃富強研究員領銜的“面向太陽能利用的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項目獲得二等獎。
除了創新性提出理論模型,黃富強團隊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一系列轉化應用,包括發現多個高性能光電轉換新材料;設計、制備了光電轉換新材料新型復合結構;發明了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制備新方法,不僅獲得國內該領域僅有的3個國際專利,而且將制造成本降低50%,與企業聯合建立的光伏并網示范電站長期順利運行。
對于如何實現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的“雙豐收”,黃富強說:“心無雜念是打開科學奧秘之門的‘鑰匙’。”他要求團隊將80%時間放在實驗室,正是這份專注讓一個個科研設想“落地生根”。
激光釹玻璃是激光器的“心臟”,在有“小太陽”之稱的激光慣性約束聚變裝置中,不可替代。激光釹玻璃連續熔煉技術被譽為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七大奇跡之首,西方對我國長期禁運。
為打破國外封鎖,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胡麗麗團隊展開10余年攻關,自主發明并建成了大尺寸激光釹玻璃連續熔煉線,實現了大尺寸磷酸鹽激光釹玻璃批量生產,應用于“神光”系列裝置和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由胡麗麗研究員領銜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鹽激光釹玻璃批量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科研工作必定有延續性,‘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外人看來,我們可能像一群只知道工作的‘苦行僧’。可是我們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光靠8小時是不夠的。”胡麗麗說。
鹽酸安妥沙星對推動我國醫藥工業從仿制到創新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積極貢獻。在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玉社研究員領銜完成的“國家1.1類新藥鹽酸安妥沙星”項目獲得二等獎。
楊玉社介紹,這一創新藥單在實驗室就經歷了9年孕育,創新藥走出實驗室后,團隊又與企業展開了7年聯合攻關。如今,鹽酸安妥沙星片已在150多家醫院和醫療機構使用,使100余萬人次患者受益。
談起這份成績單,楊玉社說:“做科研就要做好十年磨一劍的心理準備,做藥尤其如此。中國十多億人不能全靠吃外國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醫藥供應。”
國家科技獎是衡量科技創新和重大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之一。“上海項目的特點是,在基礎研究方面許多項目不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論文,而且實現了良好社會應用。這說明上海技術研究實力和成果轉化能力都在提升。”上海市科技獎勵中心主任劉海峰說。
角逐國家科技獎表面上是項目的競爭,實質上是區域間創新實力、創新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比拼。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馬興發說,今年,上海將加大類腦人工智能、量子科學、合成生物化學等基礎研究推進力度,在共性平臺建設方面,上海將再建設一批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型平臺,覆蓋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轉化醫學等多個新興領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上海 科技 提升 創新 原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