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山里人迷上供給側改革
新華社昆明11月27日電 題:山里人迷上供給側改革
新華社記者 周亮、傅云威
在祖國西南群山的西南部,有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這里的脫貧攻堅,可不是隨便種點什么、養點什么那么簡單。出路在哪?歷經多年摸爬滾打,當地人在大山上鄭重寫上了答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記者前不久在普洱市邊境三縣瀾滄、西盟、孟連看到,當地在脫貧攻堅中,一方面注重“一地一策”;另一方面在供給端發力,用優質特色農副產品叩開市場大門。嘗到甜頭的山里人,如今迷上了供給側改革。
茶農為何“砍茶樹”?
“別人發財靠種茶,我們發財靠‘砍茶’!”在云霧繚繞的景邁山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布朗族兄弟南康說。
南康所謂的“砍茶”,可不是私砍濫伐茶樹,而是為提升茶葉品質,由專家和茶農共同琢磨出來的一項優化茶林措施。
雄渾的景邁山,山頂有2.8萬畝千年古茶林,研究表明,這些高大的茶樹是野生茶向種植茶過渡的活化石。老祖宗的遺留,既澤惠后人,也給子孫壓上了維護榮譽的重擔。那一片片后來種在山腰上的臺地茶,如何才能像千年古茶樹一樣,挺起“景邁山出品”的胸膛?
曾經,山上的布朗族、傣族鄉親為了脫貧,于上世紀末搞起了密植高產,用了農藥化肥,結果產量上去了,但病害卻加劇,茶質節節退化。路子走歪了,南康他們醒悟了過來。
專家來了,信息也大量傳進山來。在縣里的決策下,在專家和扶貧干部的幫扶下,南康他們開始了生態茶園的改造:砍茶樹!把每畝3000棵壓減到160棵,絕對禁用農藥化肥,同時用現代生物技術“蟲口奪茶”,在茶樹間種植具有抑蟲利茶功能的喬木和藥材。
“起初有點舍不得。”南康笑道,“改造后,臺地生態茶價格漲了十多倍,喬木下面還產出了名貴藥材。”
如今,南康已成為景邁山茶葉誠信聯盟理事長,他提出盡快“統一定價、統一檢驗、統一監控、統一標識”,“實現可追溯、可查詢、可識別,讓景邁山始終成為名茶之鄉。”南康說。
“我們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景邁山里有礦,但我們決不開采,要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把普洱茶和旅游做上去。”瀾滄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陳輝說。
“種草給牛吃,養牛給人吃”
在佤族傳統中,牛是財富的象征。如今在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班母村村民扎莫眼里,草更是實實在在的財富。
從今年初開始,西盟的溝溝坎坎,就開始種植一種名叫皇竹草的植物。會開車的扎莫,現在就靠運送這種草,踏上了致富路。
故事緣起于一場農業供給側改革。過去,佤族群眾一家一戶養牛,難以形成規模,疫病也多,牛肉品質不理想。后來,農科機構利用婆羅門牛、莫累灰牛和云南黃牛雜交,用時數十載,選育出一個新品種云嶺牛,肉質堪與世界頂級牛肉媲美。而皇竹草是喂食云嶺牛的優質飼料,由此,阿佤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光運輸一噸草就能掙40塊,我半個月就運了150多噸。”扎莫說,“以前從沒想過,草還能掙錢。”
西盟光照足、雨水多,皇竹草很容易種。縣里引來了龍頭企業云南三江并流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與之簽訂了精準扶貧項目協議,帶動上千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青貯玉米和皇竹草,共8000余畝。同時,貧困戶通過入股,每年還可獲得養牛場利潤分成。種草、運草、分紅,到今年底,預計全縣建檔立卡戶有3000人可以脫貧,以后會迅速增多。
記者在養殖基地看到,幾百頭毛色發亮的云嶺牛正悠然吃草。“佤族崇尚牛,西盟適宜種草,我們把文化和產業相結合,發展優質肉牛產業,很受群眾歡迎。”西盟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鄭青江說。
大山深處的“直過民族”群眾,要實現“產業直過”,關鍵在精準,核心在供給側改革。鄭青江說:“西盟今后還要深挖牛文化內涵,打造‘佤部落·西盟牛肉’品牌,并發展文旅產業,做長產業鏈,讓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紅土地長出“西洋果”
牛油果原產美洲,享有“森林奶油”美譽,是高檔進口水果。如今,這種“西洋果”在滇西南的紅土地上扎下了根。
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鎮芒信村,滿山的牛油果樹密密匝匝,工人正忙著穿梭采摘。孟連縣已建成7500畝牛油果示范園,今年首次迎來規模化收獲。
“今年掛的上百噸果子,還沒成熟就被超市包了。”示范園投資方云南綠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祁家柱說,“其他果園將陸續進入旺產期,明年可望增產到2000噸。市場缺口很大,孟連的牛油果有望部分替代昂貴的進口果。”
牛油果能在孟連扎根,除水土氣候方面天賦異稟外,也源于改革的魄力。祁家柱說,他們在品種選擇和引種上花了大量精力和財力,時間成本很高。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企業通過中外合作方式,從以色列等國引進現代種植技術,加速了項目落地。
根據規劃,到2025年孟連縣牛油果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在帶動當地農戶致富的同時,還將推廣至其他縣,擬在普洱市建起“亞洲牛油果之都”。
“選項目要有耐心恒心,要因地制宜,優中選優。不能搞大路貨。”孟連縣委書記刀鋒說。
在普洱邊境三縣脫貧攻堅一線,記者處處感受到供給側改革的強烈意愿,見證了各族群眾日益開放的胸懷和眼界,以及廣大扶貧干部的“繡花”勁頭。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供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