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雙11”:中國經濟轉型的檢閱式
2017年“雙11”即將到來。這個創立于2009年的“剁手節”,已經超越了促銷的本初意味,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盛大巡禮。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日前在上海舉行的“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發布會上所言,“雙11”已經成為每一個消費者、每一個品牌、每一家快遞公司、每一個網站和每一個商業體共同的狂歡,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雙11”,成為一場全球范圍內的社會大協同。
中國消費和商業
新的風向標
2009年“天貓雙11”創立首秀當日,淘寶銷售額為0.5億元;到2016年同一天,天貓淘寶銷售額交易額達1207億元。201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2316億元,平均每日也不過910億元。拜信息技術之賜,“雙11”已跨越國界,其參加人數之眾、交易效率之高、動員城鄉之深,遠遠超過美國“感恩節”次日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狂歡。這個盛大的消費節目,已刻入了人們的心里,融入了文化,宛如體育中的奧運、綜藝中的春晚。
如今,不甘被邊緣化、不愿坐視市場易手的其他電商和不少實體店紛紛加入進來,線上線下的熱烈互動,構成一種奇妙的競合關系。加速的經濟循環,與每個生產廠家、每家網店、每一家物流公司、億萬消費者息息相關,“雙11”已構成一種商業生態,其價值為所有環節賦能,成為中國消費生活和商業活動新的風向標。它帶來的不僅是價廉物美服務優的消費者實惠,它還使遍布城鄉的無數大廠小店生機勃勃,帶動數千萬人就業和數以億計的稅收,更重要的是,它使早已提上議事日程的中國經濟轉型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學者們有多個角度思考。首先,著眼于增長機理,從產出增長主要靠生產要素大規模投入的粗放式增長,轉變為注重效率提高的集約化增長。這種轉型最為根本。這一課題從20年前的“九五”計劃時期便已提出,之前一直進展緩慢。其次,著眼GDP結構,從過度注重投資,向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更加平衡的結構轉變。
第三,從全球范圍看,中國經濟轉型意味著自身進出口和國際收支更加平衡,糾正全球金融危機前全球的大失衡。只要稍加分析便可看出,無論在何種意義上,“雙11”都稱得上是有力的推手。
大數據造就
“有效市場”
“雙11”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一道奇麗的景觀,有賴全渠道營銷體系、數據智能、支付工具、物流體系等為支柱的整套新零售基礎設施,從而重構了“人、貨、場”,帶來效率的顯著提升。但是,根本而言,它得益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大數據。大數據并不神秘,它本質上是一種信息。信息短缺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而大數據帶來的準確、及時的信息,大大豐富了信息,減弱了信息不對稱。它有效溝通供需雙方,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生產和消費的波峰和波谷。
借用資本市場理論,我們可以說,得益于豐富的大數據,中國經濟正由只反映過去信息的“弱勢有效市場”,向充分反映所有已公開信息的“半強式有效市場”轉變,在局部市場甚至已帶有“強式有效市場”色彩——價格充分反映了已公開和未公開的信息。
信息穿透了分割的市場,有了準確的信息,投資將不再過于盲目,過剩產能可能從源頭上得到抑制;有了準確的信息,供需溝通靈便,生產安排更為有序,加上發達的物流,龐大的庫存變得陳舊冗贅;有了準確的信息,加上支付系統的信用保障,企業的現金流控制將更為合理,杠桿率也將得到有效控制;有了準確的信息,企業內外各個環節的效率大大提高,無謂的支出得到縮減;有了準確的信息,消費的短板何在,會靈敏呈現在生產和流通的廠商面前。所有這些,都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義,而事關中國經濟能否強勁、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雙11”是消費的巨大推動力量。在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消費的比重曾持續下滑。內需不振,企業只好眼睛向外。中國進出口失衡,央行被迫發行天量貨幣收購外匯,引發通脹風險,還使得中國與貿易伙伴間摩擦不斷。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外需又陡然變冷,政府和商界都倍感憂慮,但是對于提振內需,始終心有余而力不足。
“雙11”最初只是企業的商業策劃,卻準確把握住了消費者的脈搏。消費需求如地下奔涌的巖漿,噴薄而出。這再次生動地說明,中國有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關鍵在于挖掘和引導。不同于傳統制造業的大工業、大流水,新銷售意味著滿足柔性化、定制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這本身便代表著集約化的方向。
來日再回首
現在是開端
反過來,“雙11”又增強了中國電商的體質。它是對電商技術能力的壓力測試。曾幾何時,阿里巴巴在“雙11”下單壓力下不堪重負,險象環生,技術系統幾欲崩潰。正是在一次次淬火中,中國電商的技術平臺日益強固。“雙11”還催生了精細化的管理。與其同出一爐,在新鮮海鮮市場盒馬鮮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配送:門店附近3公里范圍內,30分鐘送貨上門。這需要精準把握消費者行為并靈敏配置商家自身資源。
不妨從更宏大的視野看待“雙11”及其依托的中國電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雙11”背后的電商經濟帶動數千萬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千萬種商品打折,相當于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費升級獲得了馬力強大的“泵”。
同時,中國電商的基礎設施并沒有為國人壟斷,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意在幫助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年輕人更方便地進入全球市場,物理的國界仿佛消失了。每個人,只要有商業夢想,無論他起點多么低,面前都鋪就了一條通向理想彼岸的信息高速公路。有此正業,已有和潛在的種族紛爭、宗教仇視或可大大消弭,這何嘗不有助于結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雙11”未來如何演進,現在無法準確預知。也許來日再回首,現在不過是開端。隨著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融為一個有機整體,電商的天地只會越來越廣闊,其交易產品將突破現今日常消費品為主的格局,甚至大宗商品、成套設備也有望成為平臺交易的門類,涵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到那時,即便“雙11”不再如今日般單峰聳峙,它也會成為一個象征,令人久久地心存敬意。(楊海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雙11 信息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