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饒曙光:推動電影成為時代前進的號角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就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情況答本報記者問
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部分受專家稱贊的作品
記者:本屆金雞獎評選,評委從無記名投票改為記名投票,這給提名名單和最終獲獎結果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變化?
嘉賓:金雞獎最寶貴的精神,就是前輩電影精英們集體制定的金雞獎評選的基本定位:學術、爭鳴、民主以及規則:六親不認,只認作品;八面來風,自己掌舵;不抱成見,從善如流;充分協商,顧全大局。
從無記名到記名投票,對評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希望每個評委都能堅持自己的專業標準和敬業精神,真正做到“八面來風,自己掌舵”,能夠對自己的評選負責。因為每個評委在評價影片,社會也在對每個評委進行評價。
記者:本屆的19部提名影片從264部參評電影中脫穎而出,獲獎結果又從提名影片中產生,這些提名影片中有膾炙人口的熱門電影,也有觀眾陌生的片子。專家們評選時會不會考慮觀眾喜好?還是只從專家的、專業的、藝術的角度,并不參考票房成績?
嘉賓:金雞獎是專家獎,它的專業性、專家眼光是第一位的,因為我們代表了對電影的專業性評價,有個別影片可能還沒有上映,因為評獎規則規定,取得龍標就可以報名參賽。我們基本不考慮票房,完全考慮影片本身的質量和藝術水準,這是我們金雞獎的特色,也是必須堅持的,就是專業性第一位。
當然我們還有一些補救性的工作應該做,比如提名影片應該做集中展映,讓大家看到,也讓更多觀眾理解評委的選擇,或者說,通過這樣一些影片的觀看,也提高觀眾自己的專業性水平和判斷。
記者:結合本屆金雞獎的參評影片、提名影片來看,從2015年以來,我國國產電影的現狀是怎樣的?有哪些可喜的現象?
嘉賓:從今年獲得提名的影片來看,應該說國產電影的體裁、風格、樣式呈現了多樣化的傾向,首先我們還是強調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如《血戰湘江》,同時我們也需要新主流大片,如《湄公河行動》這樣的標志性作品;我們也需要多類型、多品種、多元化的作品,包括《七月與安生》《我不是潘金蓮》,這才能夠體現中國電影發展的多樣化的格局。
記者:在本屆金雞獎的評選中,令評委們覺得國產電影尚嫌薄弱的方面集中在哪里?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去加強或補足?
嘉賓:評委們集體性地反映中小成本影片更讓人滿意,而大投資的影片因為有商業壓力,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常規化的制作。中小成本影片有很多個人話語的表達,個人風格比較強,容易得到評委的青睞,但是中小成本影片如何有效地進入市場,如何有效地對接觀眾群體,這對中國電影的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記者:從本屆金雞獎評選可以看到國產電影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您有什么建議?
嘉賓:從總體上來講,中國電影還是出現了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格局,通過結構性的調整,也在走向結構性的優化。我們還是首先強調電影是價值觀和思想引導,同時我們也要創造我們的新主流大片,希望國產電影的工業化水平有新的提升,以更加優化電影形態,來滿足觀眾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形成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原動力和新動力,如此,中國電影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更加精彩,更加絢爛。
記者:金雞獎評選將如何改革,如何加強評獎對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嘉賓:金雞獎自1981年開始舉辦,其實過去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因為現在是兩年評一次,所以一年多以前的影片也在參加評選,比如《解救吾先生》,有觀眾就提出疑問,好像金雞獎評選在炒冷飯。主流評獎活動難以發揮及時而強有力地鼓勵創作、引領主流輿論的正面作用,這是金雞獎評選的結構性矛盾導致的,有必要實事求是地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行結構性調整,以達到結構性優化。
記者:金雞獎評選今后還將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擔負自己責任?
嘉賓:通過金雞獎的評選,通過電影的專業性引導,特別是通過把握話語權,實現話語權更有效的引導,推動中國電影成為國民精神發出的火光,成為時代前進的號角。中國電影金雞獎會追隨、伴隨著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奮力前行,去迎接和創造中國電影更加美好燦爛輝煌的明天。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電影 金雞獎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