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日本姑娘不成家不工作 為“慰安婦”老人奔走十年
和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一桌子人,她看起來最樸素。拿著一個已經停產的諾基亞手機,漆已經全磕掉了,小小的屏幕都是劃痕。大家笑她,她不好意思,又說:“沒事,我喜歡它。”
我們好奇她現在的活法,她的朋友說,在日本,“打著零工,做著翻譯,沒幾個錢。”她幾乎不購物,衣服都是別人送的。
一點點收入,她就存起來。每年最重要的開支,就是飛到海南,來看老人們兩次。
她身上已經有了很深的中國烙印。吃飯吃到辣椒,會下意識蹦出一句中文,“好辣啊!”
讓大家猜她最喜歡唱什么中文歌,結果答案讓人大跌眼鏡——《套馬桿》。這是海南長途大巴車上常播放的歌曲,從海口到老人們家里,她坐了太多次大巴,張口就唱出完整的段落。
8月18日,海口,米田麻衣見到王玉開阿婆的孫女,兩人開心地聊天。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人類為什么需要戰爭?”
我們觀察一個人如何做選擇,有時要去打量她的童年。
三四歲時,米田麻衣已經被媽媽帶著,在東京街頭游行了。
1984年,她出生于一個開放的家庭,媽媽是一個女權主義者,甚至她讀的幼兒園,都是一個積極響應社會運動的幼兒園。
她像野草一樣,在自由的空氣里長大,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不想讀大學,準備高中畢業就去工作。
高中的一堂歷史課,她把課本立起來,躲在后面吃便當。老師開始放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場面殘忍,她再沒胃口吃了,只好扔下便當,開始聽課。
老師說,日本軍人在中國殺了很多的平民,她心里疑惑,“咦?日本在戰爭的時候不是受害者嗎?”
在日本的歷史教育中,講的是廣島、長崎被投放原子彈,但關于在中國、朝鮮和其他國家做了什么,學生們不知道。
初中的歷史課本里,有關于“慰安婦”和“南京大屠殺”的內容,兩頁紙,老師講課時跳過了。麻衣問老師,這個內容你不講嗎?老師說,這個內容在考試試題中沒出現,不用學。
正是因為未知,她開始對戰爭感興趣了。她想搞清楚,人類為什么需要戰爭?一個國家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圖書館沒有給她答案。老師告訴她,如果你有這些困惑,你應該上大學。
她于是改變想法,考入大學,學習國際關系。在大學里,她遇到了許多亞洲留學生。課上,大家熱烈討論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新聞。她一頭霧水,覺得慚愧,“身為日本人,卻不知道日本社會的這些歷史問題。”
她深深感受到,歷史被極度邊緣化,戰爭的苦痛與傷害,已經被人們的記憶流放。
那時正是20多歲,用她的話說,是一個“熱情討論社會問題又沒有找到目標”的年紀。
2008年,朋友帶她去旁聽了一場審判。
那是在東京審判庭,黃有良、陳亞扁、林亞金、陳金玉等8名海南“慰安婦”事件受害幸存者起訴日本政府的二審開庭。81歲、又矮又瘦的黃有良,在上百旁聽者面前顫顫巍巍地站起來,講述了自己在戰時成為“慰安婦”的經歷,以及戰后六十多年她的苦痛。她說,到日本打官司,是為了現在的女孩不再有同樣的遭遇。
米田麻衣愣在當場,“打擊很大,因為她的體驗太殘忍了。”
這場庭審,撒下了一顆死不掉的種子,讓這個從小特立獨行的女孩,決定做點什么。
米田麻衣用電腦記錄自己在海南的行程。 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日本姑娘 不成家 不工作 “慰安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