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數據·調查:80.9%受訪者支持大學“嚴出”
54. 1%受訪者認為“寬出”會導致畢業生質量不過關
“有的學院同學比較輕松就能順利畢業,但有的學院畢業要求會嚴苛很多。”正在北京讀研究生二年級的蔣莉莉(化名)本科畢業于成都某高校,她坦言,不同專業的畢業難度不同,會讓人覺得“不太公平”。
林澤洪認為,很多在校生缺乏危機意識,“總覺得畢業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或者對自己的要求是‘能畢業就行’,于是就松懈下來”。他表示,事實上,學校每年都會有部分同學因學業不達標而延遲畢業或無法畢業。
目前的大學畢業、結業過程普遍存在哪些問題?數據表明,57.3%的受訪者認為存在個別抄襲、代寫論文的現象,55.3%的受訪者表示學生普遍認為“只要熬到時間總能順利畢業”,45.2%的受訪者坦言畢業答辯刻意“放水”,40.6%的受訪者覺得畢業論文導師不夠負責,35.6%的受訪者覺得存在“畢業前補考一定會過”的潛規則,34.5%的受訪者認為不同專業、不同導師的要求和難度不統一,28.4%的受訪者表示存在畢業設計靠學長學姐或外人“幫忙”的現象。
此外,10.1%的受訪者覺得畢業門檻過高、難度過大。
劉海峰認為,相比于國外高校“寬進嚴出”的培養原則,國內高校推行“嚴出”政策要面臨更多障礙。“我們社會注重人情關系和面子文化,一方面,無法順利畢業對學生而言是很難堪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學生和老師某種程度上會形成‘師生命運共同體’,學生答辯不佳或畢業困難,老師也會覺得‘丟面子’,所以會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通過考核、順利畢業。這些都導致了我們大學的淘汰率極低”。
大學“寬出”會帶來什么問題?調查顯示,54.1%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大學畢業生質量不過關,53.1%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大學畢業證含金量降低,49.1%的受訪者覺得會讓大學生養成“蒙混過關”的惰性思維,41.9%的受訪者覺得大學“寬出”是對學術和真理的褻瀆,40.2%的受訪者覺得可能滋生腐敗包庇等現象,38.1%的受訪者認為會致使國內高等教育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34.2%的受訪者認為會助長高校圈內的歪風邪氣,20.3%的受訪者覺得這是對努力用功學生的不公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時的‘寬出’或‘嚴出’,可能沒有太大差別。但久而久之,造成的影響一定是深遠的。”張震說。
對于“嚴出”政策,劉海峰也表示,“最難的是堅持,最關鍵的也是堅持”。
學校的培養模式和畢業要求,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各方面的素質。本次調查中,獨立思考(59.9%)和動手實踐(55.6%)是受訪者認為當下大學畢業生最需要提高的素質。其他方面依次有:溝通表達(46.0%)、待人接物(42.9%)、踏實耐心(39.9%)、吃苦耐勞(38.1%)、潛心鉆研(37.0%)、虛心謙遜(33.4%)和協調統籌(32.7%)等。
“書本知識和實際操作之間還有很大差別。”張震說,“大學‘嚴出’,不應該僅在課程成績上嚴格把關,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等綜合能力的考核”。
53. 4%受訪者建議大學設立學業預警機制
一些大學生初入大學時斗志滿滿,卻在大學中不斷“墮落”,最終“一無所獲”地離開校園。調查中,53.2%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因為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其他原因還包括:各類誘惑太多,意志不堅定(48.5%),拖延癥嚴重,執行力欠缺(45.4%),“高中拼命學,大學拼命玩”的錯誤思想(42.2%),缺乏統領性的長期規劃(38.0%),學校各類達標考核制度要求不嚴(37.4%),受周圍同學朋友影響(31.6%),自我認知不夠清晰,迷茫無措(26.5%)以及老師縱容,父母嬌慣(19.8%)等。
劉海峰希望在校大學生能夠把握好珍貴的大學時光,明確目標,努力學習,自覺抵制不良誘惑,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既是對老師和家長負責,更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大學應該為學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哪些“退路”?53.4%的受訪者建議設立學業預警機制,提前提醒問題學生;47.3%的受訪者建議班主任、輔導員定期與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溝通;42.8%的受訪者建議學校牽頭開展學業幫扶活動。受訪者還希望設置學業不合格學生“留級”制度(46.7%)、“本科轉專科”制度(43.5%)、休學制度(25.6%)和轉專業制度(18.4%)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受訪者 大學 畢業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