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石頭上脫貧”的那些人那些事
……
“貧困是基建、意識、教育等若干短板的累加。”顧征東說,不能只注重短期見效的項目,還得要結合實際,著眼長遠發展,抓住本村優勢,制定發展規劃,挖掘發展潛力,選準致富路子。“第一書記”就是要搭建好橋梁紐帶。
在祿勸,像顧征東一樣的“第一書記”有36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堅持沉得下去接地氣,為村民搭起了通往小康生活的通道。“第一書記”們已是村民眼中的“村里人”,也是脫貧攻堅的“扛旗人”,群眾把他們永遠記在心里。
一個堡壘:黨組織成致富領頭羊
113戶易地搬遷農房建設完成;6條共9.6公里的自然村公路完成硬化;戶均8700元標準支持貧困戶一家一個增收產業項目;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摘了窮帽……這是一份去年的答卷,中屏鎮植桂村黨總支書記楊仕龍向記者細數著。
遠看,新樓林立、種植大棚成片;近看,文化廣場、活動室等一應俱全。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變化這么大,多虧了干實事的黨員干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大明家20多年的土坯房換成了二層小樓。“他們教村民種植養殖技術,領著大家參加合作社,收入才上來。”說起黨員干部,張大明贊嘆不已。
長期貧困的植桂村地處大山,群眾綜合素質不高,農業生產方式簡單,增產增收項目缺乏。幾年前,村里黨員干部也安于現狀,黨建薄弱,黨組織堡壘作用發揮不好。
“給錢給物都不如建一個好支部!”楊仕龍認識到,脫貧不單單是多掙一兩千塊錢的事,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需要能幫群眾“算賬”、出主意的人,越需要黨員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要讓群眾“口袋鼓起來”,應先從提高黨員干部活力入手。植桂村開展“強筋壯骨”活動,把12名致富能手培養成為黨員,25名黨員培養成了致富能手,并把3名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了村干部。
村干部胡加學介紹說,每個村干部都包戶幫扶,每位黨員都和貧困戶結對子,以“責任清單”落實“全員捆綁”,并給全村的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根據能力和特長做好分工。“讓扶貧開發在哪里,黨建工作就跟到哪里;扶貧項目在哪里,黨員就出現在哪里,讓組織活躍在田間地頭。”
板栗、核桃和養殖產業有規模了,但用啥藥、施何種肥、賣價多少,村民各自為政。做強產業成為植桂村黨總支的大事。“黨組織要主動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想辦法組織大家進行標準化生產。”胡加學說。
以產業為紐帶,采用“村黨總支+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運行模式,由村黨總支牽頭注冊成立了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合作社接受村黨總支的領導,統籌管理合作社的運轉,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成員由所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
目前,合作社現已同企業簽訂了包產量、包價格、包回收的“三包”協議。種植4畝黑皮雞樅,預計畝收益60萬元,貧困戶增收明顯。“宣傳政策,告知市場信息,送種養殖技術,黨員干部一個月要跑我家三四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楊仕澤參加了黑皮雞樅種植合作社。黨員干部的做法讓他心里有了底,現在增收的路子越來越清晰。
農戶建安居房,有的黨員干部家卻仍是舊屋;建飲水工程,有黨員干部家水龍頭卻始終是擺設……基層黨建是脫貧攻堅的支柱,要脫貧摘帽就得讓每個村黨組織都成為堅強堡壘,讓每名黨員都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開路先鋒。
“今后,還要依然堅持用黨員的‘勤奮指數’,增快群眾的‘致富指數’。”楊仕龍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脫貧 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