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經濟增長穩定性走強
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主要指標好于預期。與此同時,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成效持續顯現。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更趨明顯,經濟增長穩定性逐漸增強。
用新常態的大邏輯觀察當前經濟形勢,不僅要看增速自身變化,更要看增速變化背后結構與動能因素的影響,由此判定經濟運行是否穩健,增長基礎是否扎實。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新常態亟需強化的新思維。通過對國家統計局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以說,上半年經濟增速、結構優化與動力轉換呈現良性互動態勢,經濟增長穩定性獲得有效的內在支撐,這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根本原因。
首先,看速度。消費、投資、進出口“三駕馬車”都有不俗表現。消費方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呈持續上升狀態。投資方面,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1.5%和22.3%,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2.9個和13.7個百分點,這一態勢對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作用不可低估。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一季度略有回落,但與消費貢獻因素結合起來看,恰恰可以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度依賴投資轉向更加注重消費的積極變化。進出口方面,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9.6%,其中,進口增幅25.7%,亦反映內需潛力的積極態勢。尤其是上半年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的大幅增長態勢,更加充分印證中國積極推動破繭成蝶開放型經濟所帶來的普惠共贏的積極成果。
其次,看結構。增速變化與支撐增長的經濟結構的匹配性密切關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舊有經濟結構與增長模式難以適應變化萬端、層出不窮的國內外市場新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供需結構嚴重錯配。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做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從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特點看,扭轉供需結構錯配的“三去一降一補”扎實推進,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結構優化成效不斷明顯。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商品房待售面積、企業杠桿率和企業成本連續走低。在短板方面,上半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教育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6.0%、17.5%、14.7%和17.8%,成效十分明顯。
第三,看動能。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同步跟進。以工業為例,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其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2.2%的高技術產業和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2.2%的裝備制造業,其增加值分別增長13.1%和11.5%,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個和4.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繼續超過“半壁江山”,而且還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6%,比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加快0.6個百分點。從市場需求和預期看,服務業增長前景亦十分樂觀。6月份,服務業新訂單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為50.7%和60.0%,分別比上月提高0.4個和0.8個百分點。若進一步考慮“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總體戰略的增量因素,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性還將進一步走強。
綜上分析,上半年國民經濟不僅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更重要的是為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奠定了扎實基礎。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積極成果,當前仍應對潛在風險隱患保持高度警惕。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尤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仍未擺脫以擴張需求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后遺癥的傳統思維,需要我們未雨綢繆,科學防范,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在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須臾不可放松。尤應引起高度重視的是金融安全問題。為此,全國上下務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唯此,中國經濟才能贏得更加平穩有序的增長空間,爭取更大的發展主動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本報評論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增長 上半年 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