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當"熊孩子"遇到了"長大的熊孩子" 如何談尊重?
聽著他們在車廂后面一路聒噪,一車人都尷尬沉默著。我身邊5歲的女兒小葉子,幾度悄悄回頭張望。說實話,這種場景,特別絕望。公共場合不得體的孩子,往往是因為有同樣不得體的家長,他們自身舉止有失體面而不自知,同時,他們還自認為一直在管教孩子,但這種“管教”,是完全無效的,管教方式也簡單粗暴,毫無智慧,只能是把孩子往更壞的境地推。
如果你肯耐下心在餐廳觀察一番,也會發現,那些呱噪的孩子,基本都會有一個和他們有溝通障礙的家長。這種溝通障礙,一種是對孩子長期漠不關心,導致孩子負面情緒積累甚多,需求總得不到滿足,便形成以最擅長的哭鬧為表達模式。
另一種則恰恰相反,關注得太多而且自以為是,并不真正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大人一直在絮絮叨叨問孩子吃這個不吃那個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孩子剛吃一口米飯,媽媽便塞過來一口青菜,小孩像被一萬只嗡嗡叫的蒼蠅圍繞,估計不管換做誰,若不能掀桌,也只能哭鬧了。
我們總是談一些教育問題,旁觀者粗暴喊打,當事人跳腳對罵,但這些真的都不是教育問題。禮法的本質是尊重,一個沒有被尊重過的孩子,和一群不知道何為相互尊重的大人,是無法來深入探討謙恭、隱忍和克制這些基本禮儀的。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也并非一個粗魯命令就能解決,而是要在為他們著想的基礎上,讓他們從懵懂的模仿,到能體會其中的真諦。
說到“為他們著想”,我們就來談談另一類所謂的“熊孩子”。這一類孩子的問題可能并不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或溝通質量上,而是他們的“生理系統”報警了。
在交通工具上感到身體不適的幼童,是無法克制自己情緒的;在餐廳里陪同大人度過漫長用餐時間的低齡兒童,也根本不可能安安靜靜地坐兩個小時。所謂“為他們著想”,從根本上是要站到孩子們的角度來想——孩子的身體情況和忍耐程度是否適合長途遠行?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或訓練?既然不能忍受餐廳里的無聊時光,那是否可以縮短用餐時間或選擇有戶外活動余地的餐廳?有沒有方法既尊重孩子們的年齡特性,又可以滿足自己的種種計劃?所謂相互尊重,便是孩子和大人同樣作為人的權利要彼此退讓取舍,完全遷就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頗。
這些說起來似乎也不難理解,但能這樣認真替孩子著想的父母真的不一定很多。你看到的那些安靜乖巧、能量被巧妙釋放的孩子,多是因為有這樣良苦用心的大人在背后支撐。
但即使都做到了這些,也依然不能避免“小動物們”的突發狀況。這時候需要的是家長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住局面,并尋找損耗最低的方式去解決。而那些被打擾到的人,其實也可以有一些文明人的風度。既然年輕人都不能避免頭腦沖動地愛上一個蠢貨,又為什么不能寬容一個孩子偶發的狀況呢?
還記得那天從京都的電車上下來,我抑制不住用兇狠的語言抱怨了那吵鬧了一路的一家人,表示真恨不得把他們轟下車去。小葉子忽然用她幼稚的聲音很認真地說:“我覺得肯定是那個小弟弟太小了,他可能生病了……”
那一瞬間,一種羞愧感猛烈襲來,真的,做好自己已經夠了,用那樣粗暴的語言去指責別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失態呢?
編輯:梁霄
關鍵詞:熊孩子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