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需破“三缺”困局

2017年05月24日 10:5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先天不足”拖累“兩自”道路

“企業要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要有自己的DNA。”梁鐘銘說。梁鐘銘的觀念也是珠三角很多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實踐。

在巨大的成本壓力面前,曾經單純依靠代加工的盈利模式已經不能支撐加工貿易企業長遠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從生產車間走出,直接面對市場。而依托自主技術,打造自主品牌,走智能制造之路已經成為很多傳統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廣東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降幅達到10.9%,下行趨勢越來越明顯;然而在持續降低的加工貿易比例中,廣東以“委托設計+自主品牌”方式出口比重卻高達70.9%;截至2016年10月底,廣東加工貿易企業累計擁有品牌2.45萬個,比2015年底增長7.6%。過去簡單的貼牌生產、代工生產等老路子正在被自主生產所取代。

自主品牌的發展離不開自主技術的支撐。以龍昌為例,其2009年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1年在東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成立了龍昌智能技術研究院,與東莞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2016年他們又成立了一個全新的部門——“智造部”,專攻工業和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與生產。“自己研發的工業機器人除了面向市場還自產自銷,目前已經有70臺投入到自己工廠使用。”龍昌項目經理張利民說。以東莞市為例,截至目前,累計有1596家加工貿易企業設立了研發中心或內設研發機構,占加工貿易企業總數的28.8%。

在傳統加工貿易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走自主研發加自主技術的“兩自”道路早已是很多企業的共識與實踐。然而縱觀東莞的“兩自”企業,依舊沒有出現具有代表性、有市場號召力的品牌。“兩自”道路并不好走,東莞市箱包皮具行業協會會長曾凌燦說,100家做品牌,20家能夠成功就不錯了。實際上,很多企業做自主品牌依舊深陷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怪圈。

東莞順琦手袋廠從2003年開始嘗試做自主品牌,經歷兩次失敗后,去年再次創立新品牌,目前雖小有起色,但未來仍不明朗。

東莞得利鐘表早在1987年就收購了美國SAGA商標,發展其零售業,并于1992年將SAGA世家表帶入內地市場。然而,經過20余年的沉淀,SAGA品牌雖說在國內成功落腳并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認可度,但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差強人意。對此,該公司常務總經理劉仁說,得利最早是以生產表殼和表帶為主的代工廠,只承擔生產任務。而發展自主品牌,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品牌宣傳、技術革新等一系列必要環節,對于企業來講,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得利的困惑道出了擺在加工貿易企業面前的共性難題。梁鐘銘說,和一般的制造業工廠不一樣,加工貿易企業最初出現,其“使命”就是為其他品牌做代工,所以本質上來講它是一個生產車間而已,只需要考慮如何更好更快地生產就好。如今轉型升級走“兩自”道路,需要它們從研發到渠道再到市場等各方面出發,成為“全能型”選手,這對多年來只專注于生產環節的加貿企業來說是陌生領域。

這種“先天不足”使加工貿易企業走“兩自”道路頻頻遇阻,摸索多時依舊未找到“治病良方”。

轉型升級遭遇人才“天花板”

東莞得利鐘表廠為國外中高端鐘表代工幾十年,在業內小有名氣,近些年來自主手表品牌經營得也是風生水起。“2012年起,我們廠效益每年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劉仁說,“但是就是吸引不來人才,很奇怪。”

2016年,得利鐘表從東莞理工學院等幾所高校招聘16個應屆大學畢業生,“沒幾個月都走了,一個都沒留下。有的嫌棄我們一個月四、五千元的工資低,有的說我們的工作環境不夠高大上,總之現在的年輕人才看不上工廠這份工作。”劉仁說。

缺技術人才不僅是得利鐘表面臨的難題,龍昌也有相同的遭遇。梁鐘銘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工廠吸引不來高校人才是加工貿易企業的普遍困難。這跟幾十年來我國制造業低端、低價、低質的“三低”形象有關。另外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對產業工人、行業工匠的尊重和認可,現在的高校人才因此不愿意到工廠去。

“除了人才不愿意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來的人才沒有用。這跟現在的高校教育同市場需求脫節有關,優質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比較缺乏。”劉仁說。

此外,加工貿易行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還缺少有眼光、有理念的企業家。轉型升級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短期內效果難見,所以很多企業主也不愿意過多投入。“東莞的外資加工貿易企業中,很多老板都只看重掙快錢,撈上一筆就撤。”梁鐘銘說,“加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掌舵人是各工廠老板,但是這個行業的企業家很多都缺少企業家精神。老板不想做,企業的轉型升級自然免談。中國加貿企業轉型升級急需有眼光和領導力的榜樣。”

如今,轉型升級對傳統加工貿易企業來說已是“華山一條路”,不得不走。針對遇到的困難,相關各級政府也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為其助力,然而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完成“華麗轉身”還有待時間的考驗。(記者 呂光一 劉羽佳)

編輯:劉小源

01 02

關鍵詞:企業 加工 貿易 工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