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未來型大學 造就怎樣的師生?
3. 培養(yǎng)“未來型學生”
“未來型大學”中的“未來型學生”又該什么樣?
他們應該是適應未來新產業(yè)、新崗位、新需要的學生。之前,高校認為學生要具備橫向可遷移的適應能力和縱向能提升的專業(yè)能力。遷移能力很重要,不但能夠從事他所學的專業(yè),而且還能從這個專業(yè)出發(fā),遷移到別的專業(yè),這種能力是“未來型學生”不可少的。
而我以為,“未來型學生”還要具備以下核心素養(yǎng):
文化基礎。無論社會新技術如何發(fā)展,文化基礎和底蘊是學生都應當具備的素養(yǎng)。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世界各國多樣化的文化,都應該認真學習。學生應當具備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而且,隨著機器未來進一步代替人、服務人、拓展人,很多工作可以靠機器完成,但是文化底蘊和文化藝術類崗位往往不可替代。例如,日本智庫野村綜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調查分析:現在的日本勞動者中,49%的人可由電腦代替;美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比例為47%,英國為35%。但是調查也表明:文化藝術類、人際溝通類職業(yè),很難被機器替代。
科學素養(yǎng)。隨著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知識的記憶、儲存和調取,可以由機器和電腦替代,但是對知識和信息的綜合分析、整合判斷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卻不能被取代。這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
美國人在總結未來的學生要注重哪些能力時認為:“未來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應當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面向未來,創(chuàng)新和批判能力是基礎,溝通與合作更加重要。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我們培養(yǎng)的“未來型學生”就應達到這樣的能力標準:具備新思維(互聯網思維),掌握新科技(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科技),服務新產業(yè),勝任新崗位。伴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有些產業(yè)變了,崗位變了,教育也必須相應地改變。不管怎么變,教育對未來的新產業(yè)、新崗位都必須去適應,大學要培養(yǎng)適應未來的創(chuàng)客、智客、極客、數客。
編輯:梁霄
關鍵詞:未來型 師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