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實現“穩中求進”要“多管齊下”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做好2017年的經濟工作,必須牢記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穩的前提下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穩與進辯證統一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穩”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務實選擇,也是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2017年必須堅持穩字當先,深入貫徹落實“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產業政策要準、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宏觀調控政策思路。求穩絕不是無所作為、不能作為,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知難而進、以進促穩。保持我國經濟“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的態勢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奮發進取,擼起袖子加油干。
以進取的心態對待增長速度。經過近些年的努力,過去那種不分地方過度重視GDP的現象得到了糾正,但是不唯GDP并不等于不要GDP。倘若GDP增速過低,則就業、民生等方面的問題就會產生壓力。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未來幾年我國的GDP增長率不能低于6.5%。因此,必須樹立底線意識,確保經濟實現不低于6.5%的增長,進而為穩就業、穩增收奠定物質基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有大作為。我國經濟增速下行,供過于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雖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而這些重大結構性失衡雖有政策上、工作上的一些因素,但根源又在于一些方面體制機制不合理。因此,必須用更大的力量進行“三去一降一補”,淘汰落后產能,整頓過剩產業,清除各種性質的“僵尸企業”。
用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改革舉措落地。改革是一場突破利益藩籬的革命,不可能沒有阻力。消除阻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更大的勇氣推進改革。通過改革讓人民群眾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扭住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放,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頭戲。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表現為供給側結構性過剩與不足并存。因此,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用“兩只手”來提高供給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繼續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去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各項經濟指標開始回升,企業利潤迅速改善,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等層出不窮,因此,一些地方和部門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壓力和動力都有所放緩。尤其是隨著去產能深入推進,一些工業品和原材料價格回升,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利潤也迅速回升,企業主動去產能的動力會更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阻力會更大。我們認為當前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要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癥施策,去產能要更加堅決,要更加注重市場力量,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標準推進新舊產能替換;去庫存要更加注重因城施策,著力化解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的分化所帶來的矛盾沖突;去杠桿要更加注重平衡好“去”和“穩”的關系,注重提高債務的經濟增長效應;降成本要更加注重宏觀稅負,可籌劃實質性降低部分稅種的稅率,使企業成本有明顯下降;補短板要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需求,切實抓住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集中力量投資破解。
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三個新的重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穩則經濟穩、社會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突出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從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脊梁,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必須搞好。實體經濟振興既要從企業內部著手,降本增效,引導企業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建立企業基于創新、品牌、品質等基礎上的獨有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要從外部入手,通過各項政策改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較收益,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要針對一、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分化的現實因城施策,建立一、二線城市和周邊三、四線城市之間協同發展機制。
挖掘要素潛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供給角度看,一國經濟增長主要由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決定,很多研究表明,我國勞動、資本、技術潛力巨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注重把這些要素的潛力釋放出來,以保障經濟中高速增長。勞動潛力的挖掘一方面要在現有生育政策框架下實施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勞動者素質。資本潛力挖掘要注重優化資本有效配置。我國資本存量規模巨大,但是配置效率比較低,在內部要更加注重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本資源,在外部要積極鼓勵資本跨境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將資本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區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要聚焦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培育技能人才、提高資本勞動比、加大設備投資等提升勞動生產率。
突出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內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為此要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按照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繼續深化國企國資改革,進一步明確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分類施策,提高企業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發展,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優勢都發揮出來。加強產權保護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對財產權的保護,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要穩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匯率等金融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適當增加民營金融機構發展,促進金融機構間的有效競爭;加快資本市場發展,創新資本市場融資工具,加快推進注冊制改革,鼓勵企業更多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完善政策性金融體系,加強對金融服務薄弱領域的金融覆蓋,發展普惠金融;盡快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以適應更加復雜多元的金融體系。
推進需求側總量性和結構性“雙擴張”
適度擴大需求,保持一定的需求張力,既可以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也可以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條件。經過多年擴張,我國需求總量雖然已經很大,但在結構上仍然有潛力可挖。從總需求看,投資規模大潛力小,但消費潛力巨大;從投資、消費、出口內部看,民生、環境、農村、地下等領域的投資仍然不足,消費升級和新興消費潛力巨大,服務貿易仍是出口的短板,這些都可以作為推進需求側結構性擴張的重點。
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投資在我國經濟增長中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繼續發揮這一作用需著力于提高投資的邊際效益,為此在穩定投資規模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結構,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調整投資方向,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側重投資于“物”向更注重投資于“人”轉變。要改變過去只見物不見人的投資方式,把投資重點切實轉向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關乎人的全面發展的民生領域。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社保等社會事業建設,開展全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行動,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工程,以標準化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針對當前特別突出的醫療供需矛盾,擴大醫療專業招生規模,新建一批三甲醫院。大幅增加農村6000萬留守兒童和城市農村之間4000萬鐘擺兒童的教育投入、身心健康投入。二是由側重投資于“城”向更注重投資于“鄉”轉變。加大力度實施“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更大力度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精品村。擴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使農村居民能夠享有城市居民的便利,既要加大傳統的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適應農民新需求和社會新發展加大環境衛生、文化、網絡通信等方面的投資。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擴大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投資。三是由側重投資于“地上”向更注重投資于“地下”轉變。地下管廊建設關乎城市可持續發展,要繼續加大城市地下管廊建設,提高地下管廊建設標準,打牢城市百年根基。四是由側重投資于“金山銀山”向更注重投資于“綠水青山”轉變。將環境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實施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加快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耕地治理修復工程等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工程。加大在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環境投入,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
推動消費升級,保持消費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結構性改革,消費已經取代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中國經濟出現消費穩則經濟增長穩的態勢。收入決定消費,收入的增長推動消費的增長。要保持消費穩定增長,就要一如既往提高居民收入,不僅要提高居民當期收入,而且要穩定收入預期,提高居民持久性收入。此外,也要挖掘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消費增長。在保持基本消費穩定增長的前提下,促進消費升級,向新消費要增長,促進健康、養老、文娛等服務消費快速發展,發展個性化、多品種、定制式的消費。
積極擴大開放,推動出口恢復增長。2016年我國出口下降0.9%,帶動凈出口下降,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為此,今年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政策,努力推動出口增長由負轉正。服務貿易是我國出口短板,亟待提升,可通過出口金融支持政策擴大服務貿易。加強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融資的雙重支持,向服務貿易企業制定出口便利措施和提供專項貸款額度,加大出口融資支持幫助企業獲得訂單。同時要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培育成為出口重要對象。繼續推動“一帶一路”上鐵路、公路、航空、航運、電力、通訊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實施積極的進口政策,通過進口提升貿易對手國的消費能力和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以進口帶出口。繼續加大對外投資力度,在對外直接投資中鼓勵采購中國設備和產品,實現投資帶動出口。實施更加積極的引進外資政策,更好發揮外資在出口中的重要作用。
注意防控系統性風險
實現2017年“穩中求進”的各項目標,還必須把威脅到穩定和發展的各種風險管理好、防控好。必須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范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今年要在防控以下三類風險上下功夫。
防控匯率風險。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幣匯率貶值,但市場上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較強,再加上美聯儲加息,給人民幣帶來了重大的貶值壓力。貶值不可怕,可怕的是貶值引起的資本流動,資本的大幅進出將帶來資產價格大幅波動,進而引發機構資產負債表損失甚至引發經濟金融危機。防控匯率風險一方面要打消人民幣貶值預期,穩定人民幣匯率水平,另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到管控非正常資本外流上,管住資本。
防控房地產泡沫風險。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價格保持持續上升態勢,目前一線城市房價已經上升至比肩甚至超過國際大都市水平,普通百姓難以承受。房地產價格過快上升吸引大量資本進入房地產領域,房地產市場自我膨脹,容易綁架一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必須對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進行控制。管控房地產泡沫風險既要在房地產市場上著力,通過“控需求”和“擴供給”雙向發力,控制非自住性需求,加大房地產供給,滿足民眾正常住房需求;也要跳出房地產市場,控制好流動性過快增長,引導流動性向制造業和其他資產市場流動,以此緩解資本追逐房地產進而形成的價格上漲壓力。
防控金融過度膨脹的風險。金融危機后,實體經濟收益率持續下行,大量資金在金融領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金融系統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難以看清,難以駕馭。同時金融創新也層出不窮,金融和技術緊密結合,一些新興金融業態由于缺乏監管也在形成新的風險點。因此必須對金融系統進行全面排查,在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領域清除一批風險點,消除潛在的隱患。同時盡快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適應金融混合和復雜性不斷提高的這一現實,適時建立大一統金融監管體系,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執筆:韓保江 陳啟清 鄒一南)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投資 經濟 結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