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光伏產業向創新和規模應用要效益
在光伏產業“火爆”表象的背后,補貼拖欠、棄光限電等問題卻成為產業頭頂的一片“陰霾”,制約產業發展。
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標桿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為0.019元/千瓦時,無法覆蓋補貼需求,導致缺口嚴重。而且,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難度極大。
另一大隱憂就是新能源消納困境,在全國電力過剩大背景下,去年太陽能發電限電范圍進一步擴大。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棄光電量為74億千瓦時,棄光率達10%以上。預計2017年消納難題不會有大的改觀,反而會隨著光伏裝機量增加日益凸顯。
面對挑戰,光伏業必須未雨綢繆。不斷推動成本下降,獲取更有利于與傳統能源競爭的電價是唯一出路,技術創新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行業需要積極研發前沿技術,并依托“領跑者”基地推廣技術和規?;瘧?。與此同時,積極開展智能制造,也可加速生產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既可提升產品品質,又可降低人工成本和庫存,進一步鞏固我國制造業優勢。(易 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光伏 產業 規模 應用 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