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國企要自覺擔起創新使命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把國有企業作為遼寧振興的“龍頭”,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培育核心競爭力,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人才隊伍。
東北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鎮,國有企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一些國企競爭力還不夠強,結構和質量還不夠優,規模還不夠大。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政府必須善于挖掘潛力,激活國企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國企也應當主動作為,自覺擔起創新使命。
東北有沈陽金屬、沈陽自動化、沈陽生態、大連化物、長春光學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有哈工大、吉大、東北大學、大連理工等一批國內知名的一流高校。而且,當初成立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是基于其研究方向更切合東北的產業結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并未在東北三省得到充分釋放,有70%~80%的科技成果沒有在本地轉化。
一位從南方調到東北的大學校長曾感嘆:“我在南方的大學當校長時,企業家等在辦公室外頭買成果,到了東北,盡管學校的科研實力也很強,但是基本上看不到企業家。”原因是什么?東北國企多、大型國企多,對技術進步的反應沒有南方中小規模企業敏感,對新技術的需求也沒有那么迫切。
這就造成了東北雖然國企多、大國企多,但是多數在吃重化工、資源型、“初字號”的飯。由東北大學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成立的東北振興研究院日前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在全國最賺錢的行業——計算機、通訊和電子設備制造業這塊蛋糕上,廣東和江蘇分別切下31.3%和20.34%,而東北三省加在一起僅為1.19%。東北三省最賺錢的產業是汽車制造業,除此之外,就是黑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非金屬礦業還有化學燃料等,基本都是老工業、重工業、原材料。在高新技術產業沒有找到更多用武之地,在高端市場沒有切到更大蛋糕,導致東北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結構和質量不優。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國企是當之無愧的生力軍。然而,由于體制機制的羈絆,一些東北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顯然不如南方企業活躍。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或購買科技成果時,個別國企最先考慮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實用性和潛在價值,而是將風險防范放到第一位。一位國有大企業負責人的心態很有代表性——如果購買成果后沒有成功產業化或產業化后效益不如意,那會不會被指責為國有資產流失呢?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政府責無旁貸。除了搭建平臺,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創新體系;還要建章制,完善容錯機制,激活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國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更應主動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發揮黨的領導這一國有企業的獨有優勢,自覺融入自主創新的洪流,將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國企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