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依靠結構優化作為新的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發展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論斷: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作為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自然方向和必然結果,極大地優化了生產資源的配置,進而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依據信息做出自我判斷,并依此判斷做出或買或賣、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的決定,如此,依計劃經濟而來的經濟結構必然需要主動或被動調整。可以說,近40年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個重大成果,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和不斷完善,其實質乃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持續調整。
時至今日,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開始發揮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但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經濟結構的優化亦無止境。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比如,盡管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但大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而隨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供給體系未能及時跟進,結果是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舉例來說,中、美、德作為當今世界貿易前三甲,出口結構有很大差別。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位列前三位,出口占比53.4%;諸如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只有3%左右。再以德國為例,2015年德國貨物出口中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這三大類出口占比達62.7%,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也僅為4.3%左右。反觀中國,2015年出口美國的家具、玩具、紡織品及原料、鞋靴、傘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達24.7%,出口德國的此類勞動密集型產品達23.7%。
中國雖然進出口規模已經雄踞世界貨物貿易大國首位,但是在出口商品結構、質量、效益、核心技術、單位出口能耗物耗以及服務貿易發展等諸多方面,與其他貿易大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也在逐步調整,自然資源瓶頸、勞動力成本上升,已經成為制約舊有經濟增長方式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也成為倒逼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包括新體制新機制、新能源新動力等)得以不斷成長的推手。如何在不斷演化的新的資源稟賦約束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成功轉型,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重大考量。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已成為決策層和實業界共識。
此去人寰今遠近,回看去壑一重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汲取歷史經驗。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的歷史充分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了這條經驗,經濟發展就順利;什么時候削弱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扭曲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方向,經濟發展就會遭受挫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原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發展 結構 方向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