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屠呦呦:中醫的好東西可以通過科研手段實現中西醫結合
屠呦呦答記者問 人民網劉仲華攝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2月6日電 當地時間6日下午14點,在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大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發布會如期在這里舉辦。不出所料,屠呦呦的出席吸引了媒體極大的關注。面對各媒體的提問,屠呦呦一再強調:“我獲獎沒什么,希望大家更多地去關注,去研究如何應對瘧疾的抗藥性。我也會繼續搞我的科研,為人類的健康做貢獻。”
因為獲獎的是中國的屠呦呦、日本的大村智、有著愛爾蘭和美國雙重國籍的威廉·坎貝爾,所以到場的記者大多是亞洲面孔。諾貝爾大廳外的旗桿上飄揚著中國、日本、愛爾蘭和美國國旗。
13:30分后,記者已基本就位,各種“長槍短炮”架起在會場中心后,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在校學生被允許進入會場,只能容納不到200人的諾獎大廳一下子座無虛席。13:58分,醫學院新聞官安娜瑪麗在現場輕輕的一句“他們來了”,全場立時鴉雀無聲,隨之進入會場的是大村智和威廉·坎貝爾。兩人落座后。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烏爾本·列達勒請大家等待屠呦呦幾分鐘。然后屠呦呦在翻譯的陪同下,從大廳上方另一個入口慢慢走進。
屠呦呦進場入座 人民網劉仲華攝
剛剛落座的屠呦呦顯得很疲倦,但回答了幾個問題后,就恢復了精神。現場記者明顯對她充滿好奇,大多數人都會向她提問,翻譯不斷輕拍她的手臂提醒她慢點回答,她還倔強地推開他的手。
回答記者關于獲獎之后的感想和變化,屠呦呦說道:“當年接受研制抗瘧疾藥任務時,是因為當時瘧疾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是個世界性問題。那時就想著要努力完成任務,而不是考慮其他問題。現在我得獎了,也沒有考慮個人的榮譽等問題,青蒿素是個全新的化學結構,關于它的研究遠遠沒有完成,它還能治療其他疾病。關于青蒿素治療瘧疾也有提高的空間,現在它出現了一些耐藥性。我關心的是這個,而沒有考慮我個人得獎以后會怎么樣。我對那些不太感興趣。”
如此關心瘧疾的抗藥性,是因為當年研究抗瘧藥的大背景就是原有的抗瘧藥都產生了耐藥性,沒有可用的治療手段,大量瘧疾患者死去,研究任務非常緊迫。而現在一些其它的中醫藥領域也有類似的發掘中國古方的工作在做,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領域。屠呦呦此次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她的獲獎很可能對中國科研創新體制是一個激勵。“我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不僅在醫藥領域,而且在各個領域都能加強創新,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在醫藥領域,中國中醫有很多很好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科研手段實現中西醫結合,從而發現更多新藥為人類健康服務”,屠呦呦如是說。
三位獲獎者(左起 大村智,威廉坎貝爾 和屠呦呦)在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劉仲華攝
而面對本網記者關于“是否享受自己在這個領域所作出的長期努力和艱辛的研究過程”的提問,3位獲獎者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展現了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們對待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不同態度。
屠呦呦的回答帶著中國科學家慣有的奉獻精神:“發現的過程很不容易,一直到現在持續了40年,這個工作沒有完,還有新的發展的可能,我們是為了人類健康在服務。” 來自歐洲的威廉回答則更輕松:“研究的過程非常漫長而且很艱辛,但是就這些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挑戰性和攻克難關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就有足夠的吸引力。當然,如果研究成果能夠對人類做出貢獻,并且通過諾貝爾獎項這種形式來表彰它對人類的巨大用途,那是額外的回報,再好不過了。”謙虛是日本科學家的特色,大村智說:“我在這個領域研究很久了。很久之前我的導師跟我說,你應該去斯德哥爾摩。那個時候覺得斯德哥爾摩是個好遙遠無法觸及的地方。我曾經去過非洲并且意識到我研究的藥品能夠拯救這么多人的生命,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我還是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因為這個獲得諾貝爾獎。”
發布會持續了50分鐘后,主持人烏爾本感謝3位獲獎者和媒體記者的參與,宣布因為獲獎者身體原因,發布會到此結束。屠呦呦在隨從的陪同下,離開了會場。現場留下威廉和大村智,日本記者立刻圍上大村智用日語開始了采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屠呦呦 中醫 中西醫結合 科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