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武漢:社區醫院精細服務留住街坊腳步

2016年12月13日 09:46 | 來源:長江網
分享到: 

在全球范圍內,醫改都是一個難題。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而分級診療制度則是醫改的重中之重。

“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三句話形象地勾畫出分級診療的格局。到2017年,我市將形成以醫療聯合體為主要形式的分級診療協作機制。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過去老百姓舍近求遠,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不入,就是一個“不放心”。如今很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環境變好了,高年資醫生越來越多,慢性病管理細致入微,送醫上門解臥床之憂,遇到重癥“拿不下”,還有專門渠道往大醫院送,難怪不少街坊們把這里當家,沒病沒災也會來聽聽健康講座呢!

“健康小屋”管住我們的慢性病

講述人:武昌楊園馨都雅園小區居民曾德清

把大醫院讓給真正有需要的病人

講述人:三陽路居民陳三多

[背景]2010年前后,武漢市開始探索分級診療模式,大醫院以直管、托管的形式與社區醫院建立合作,使轉診渠道更加暢通。目前,江岸區四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武漢市八醫院直管,該社區共有11名醫生和40多名護士,開放床位30多張。在剛剛過去的11月,40名病人手術后轉診到這里,進行后期康復治療。

我今年60歲,兒女各自結婚成家,我和老伴住在三陽路,老伴還沒退休。

我長痔瘡有些年頭了,平時偶爾便血。今年9月2日,我到武漢市八醫院把手術做了,沒想到切痔瘡那么疼,麻醉勁兒下去后疼得我坐立不安。

兒女都要上班,老伴也沒退休,我在醫院自己洗衣服吃飯。為了止血,術后醫生在傷口塞了一團紗布,需要每天擦洗換藥。有的病友請來護工幫忙,每天擦洗兩遍要50塊錢。我就依靠護士幫忙,度過了最初的一段日子。

住院13天后辦理出院,回家后換藥成了問題。管床醫生跟我建議,可以轉到社區醫院康復治療。

社區醫院條件會不會很差?當時,我心里是猶豫的,但到四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看,這個疑慮馬上打消了。病房里面寬敞明亮,管理也很正規。巧的是,到社區醫院后不久,八醫院幾個同病房的病友也陸續搬了進來,大家早已熟識,仍舊住在同一間病房。

這里的醫生護士都很熱情。在大醫院,一個醫生負責幾十個病人,痔瘡用的栓子和藥膏,用完了要自己操心去要。在社區醫院,醫生護士來得比較勤,會主動詢問我們缺些什么,生活上遇到哪些困難。

我的管床醫生叫謝宋偉,他每次換藥都是親力親為,手法很輕柔。換藥的時候,他會詳細地指導我該如何飲食,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以免吃壞了肚子,不光排便受罪,還可能導致傷口感染。

和大醫院相比,社區醫院用的都是基礎藥物,治療費用便宜很多。我在社區醫院安安穩穩地住了15天,醫保報銷后自費部分只有400塊錢,相當于每天20多塊錢,還不夠請護工擦洗傷口的費用??吹诫娨曅侣劺镎f,國家提倡“大病去醫院,小病回社區”,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小病也要擠著去大醫院,那么真正重病的病人就可能進不來。

曾德清到“健康小屋”監測血糖血壓。

[背景]數據顯示,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居民總死亡率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慢性病已呈高發態勢。面對新形勢,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是國家倡導的一種新醫學模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近服務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通過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隨訪,進行慢性病監測和危險因素干預。

我今年67歲,5年前和老伴從應城來到武漢跟兒子一起住,樓下就是楊園街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的第一個月,我就被社區醫生楊九芳請到了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健康小屋”,一系列檢查后他們給我建了健康檔案。以前也走過這樣的過場,沒想到之后的每個月,我都會按時接到催量血壓的電話。

患高血壓快10年了,從來都是想起來就去醫院量一下,每次到了醫院至少要排1-2個小時的隊,醫生忙得連想多問幾句的時間都沒有。自從血壓被社區服務中心“監管”后,除了監測血壓,醫生還會對我進行生活上的指導:吃飯不能多放鹽,炒菜要少放油……以前哪個知道還要注意這些。5年來,我切身體會到了慢性病有人“管”的好處,這些年一直忽上忽下的血壓終于平穩了。聽說在這個中心,像我這樣被“管”的病人有1700人。

今年9月,我回應城參加單位體檢,查血糖時發現血糖有點高。之前我一直在咳嗽,用生姜和冰糖熬水喝了一個月,少說也吃了2斤冰糖。本來就在吃高血壓的藥,現在降糖藥又來了,心理負擔很重。

回漢后,我再次來到社區醫院找到了楊九芳醫生。她看完結果后,讓我到大醫院再復查一次。大醫院醫生告訴我是糖耐量異常,暫時不用吃藥,只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就可以。我打心眼里高興,但是到底該怎么吃怎么動,又犯了愁。

回到社區醫院,楊九芳給我量身高稱體重,詳細詢問了每天的勞動強度后,用電腦給我打了一份食譜,細微到每天的一日三餐,讓我回家照著吃。另外又幫我制定了一份運動計劃:每天散步半個小時以上,每周5-6次。按著這兩份“處方”我試了2個月,前天去檢查,我的血糖已經恢復正常了。

這兩個月,我還被楊醫生拉著參加了4次“糖尿病社區沙龍”,講的全都是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對我這樣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來說,需要的正是醫生能像這樣手把手的貼心指導?!奥圆⌒枰L期管理,希望健康小屋和健康沙龍能在武漢遍地開花,更多市民擁有自己的‘慢性病管家’?!?整理/記者劉璇 通訊員史韡威

家庭醫生陪看病陪聊天很貼心

講述人:二橋街橋西社區67歲居民趙文英

[背景]從2008年開始,武漢市在二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家庭醫生制度。8年過去了,現在二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24個家庭醫生團隊,負責轄區6萬多名居民的健康。由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公共衛生科服務人員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要深入到居民家中,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提供慢性病隨訪及就醫、用藥、康復指導等服務。家庭醫生是“三分用藥物,七分用言語”治病,對許多老年人來說,言語的溫暖和行動上的關懷更讓他們貼心。

我今年67歲,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落下了終生殘疾,連下個樓買個菜都非常困難。家里老伴早走了,現在和27歲的養女住在一起,平時女兒也不在家,白天我一個人在家非常寂寞。

社區的余嘉醫生和鄭翠華護士幫我走出了寂寞,在一次上門隨訪后把我列為重點關注對象。這幾年來兩人對我的幫助太大了,雖然我目前沒有什么病痛需要治療,但兩人不僅給我檢查身體,還幫我做清潔,隔三岔五還為我買菜做飯,讓我感到了很大的安慰。

有一次我一個人下樓時不小心摔倒了,兩人聞訊后馬上趕了過來,把我扶到社區醫院治療,問我有哪里不舒服,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我從小沒讀過書,沒什么本事,家里房子只有30平方米大小,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每月拿低保加殘疾補貼。但每當家庭醫生到我家里來,人就特別快活、高興,像看到親人一樣,心情無法用言語來表述。

這幾天,余嘉醫生還跟我說,要和我女兒談談心,要她平時能多陪陪我。這樣的家庭醫生真是太貼心了。(記者伍偉 王愷凝 通訊員韓悅)


編輯:趙彥

關鍵詞:社區醫院 精細服務 慢性病 健康小屋 分級診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