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立國: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
編者按
按照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馬丁特羅的理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以上為普及化階段。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達到了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在2019年達到50%,也將步入普及化階段。18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有一半的人進入高校學習,這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僅有助于開發人力資源,使我國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更有助于充分開發人的潛能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然而,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僅就現階段而言,大眾化的急推猛進似乎還未完全“消化”完畢,馬上又迎來普及化,我們該如何為2019年高等教育普及化做準備呢?本文提供的觀點和理念,具有啟發性。
普及化階段,學生學習的激勵機制不應該單純來自就業
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平穩增長,高等教育普及化會帶來規模的持續增長,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會形成一定的“漲力”。這種漲力如何化解,就需要高等教育的創新特別是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我們需要認真審視融入世界大潮的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經驗,吸收可為人類文明共享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之精華,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對中國未來乃至全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之發展藍圖。從東亞地區的經驗看,學生的學習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在基礎教育以升學為導向和高等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經濟發展成就成正比。在經濟騰飛階段,經濟快速增長能夠提供較多和較好的就業崗位,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因為畢業可以找到好工作,而到了經濟平穩增長甚至停滯階段,就業崗位會減少并且“好”的崗位減少更為迅速,隨著高等教育規模增長大學畢業生增多,學生的學習動機會下降,厭學情緒上升。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們比較強調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在繼續強調經濟功能的同時,我們還要充分認識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從社會功能看,到了普及化階段,超過一半的年輕人進入到高校學習,現在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講公平,未來在高校也要強調公平,不同類型的高校學生都應該得到適合的教育機會,高等教育系統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充分、更多樣、更適合的學習機會,進而促進社會公平的發展。從文化功能看,主要是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學習觀念,高校學生學習的激勵機制不應該單純來自就業,而是對知識的渴求和自身能力的提升、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主動積極的學習精神與創新意識。這點對于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都非常重要。因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呼喚科技創新與新的發展模式,需要人的創造力量特別是年輕人的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帶動就業創業,而不能只是坐等就業崗位。這對于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和多元的學習空間,形成注重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制度和體系。
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對于產業結構不再是簡單的適應關系
我國現階段的本科專業是依據專業目錄來設置的,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政府控制人才培養規模與結構、實現人才培養供需平衡的手段。但是,人才資源的積累,特別是現在的人才培養與未來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或者對應關系。預防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不是試圖設計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無縫對接,而是應該把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綜合能力培養置于首位。
高等教育與產業結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引領與適應”的關系,人才資源具有創造性、創新性與累積性,當人才資源聚集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引發“內源式”產業結構升級,也可能因“輸入式”的產業結構調整而吸納人才資源聚集。二者是互動的關系,而不是高等教育對于產業結構的簡單適應關系。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角度去計算如何根據未來產業發展來實現人才培養結構優化,也許是徒勞而無益的。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高等教育面對未來的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究竟應該培養什么類型、何種規格人才,什么樣的科類結構、層次結構、類型結構才能適應未來經濟發展和勞動力需求,是需要重視的問題。傳統觀點認為,高等學校需要細化地研究針對未來經濟和科技對人才的需求,然后據此研究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從而建立起所謂合理的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但是,人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幾十年、甚至未來10年經濟科技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無法預測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對于人才培養類型的要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亨利·M·列文教授提出,歐洲普遍采用的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倡的人力預測方法(manpower planning approaches)也是失敗的,“這種方法首先把對部門經濟產量的預測乘以一個固定的表示每單位產量行業需求的公式得出行業需求,再將行業需求進一步通過嚴格的公式轉化成未來勞動力的教育需求。這些關系的成立,需要假設的部門產量與行業結構的比例。各個行業教育需求的比例是固定的,而這種人力預測的失敗主要因為教育需求與職業、職業需求與經濟產出間的關系過于僵硬死板,技術上、組織上、勞動力和資本市場價格上的不同預測的變動以及部門產出預測的不準確,會削弱教育需求預測的準確性”。
普及化階段的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呼喚人才培養制度的創新。到了普及化時代,對于人才培養要重新做出定位,即專業教育向后推遲,改變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培養模式,建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以通識教育、終身學習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我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已經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綜合改革方案中也都提出了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立國 普及化高等教育 一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