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古代書法鑒定之我見
宋代,帖學盛行,即以《淳化閣帖》成為宋代學書范本。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卻以其個性張揚,不拘法度,隨性率意的書法風格名重于世(圖十)。所以說,唐人“尚法”,而宋人“尚意”。唐代時已將楷書法度發展到了極致,堪稱完美,但在行書方面卻停滯不前。至北宋,蘇軾等人則主張書法書寫襟懷,宣泄性情,因此“尚意”書風逐漸成為北宋書壇主流。南宋時,雖未出現極有影響力的大書法家,但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宮廷書法蔚然成風,引領整個南宋(圖十一)。
蘇軾《黃州寒食詩》(此時的主流風格便是張揚個性,不拘法度,直抒胸臆。將行書的書寫發揮到極致。以蘇軾為首。)
宋高宗趙構《徽宗文集序》(南宋宮廷內外,均承襲高宗的書體,高宗也是初師米黃,后追學二王,而自成一家。在傳世南宋宮廷畫作上,可看到落有“高宗體”的題跋,均是南宋各朝帝、后所為。)
元代書壇趙孟頫首當其沖,他重視古法,追學魏晉,被稱為“元人冠冕”(圖十二)。他真、草、篆、隸、行都十分精到,影響了明清兩代書風,備受康熙皇帝喜愛的明代董其昌就是趙書的推崇者。到了明清,由于科舉考試制度的嚴苛,無論是書寫姿勢還是書風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明初三宋二沈引領朝野內外書風,并開創臺閣體,使科舉考試滲透著“書卷氣”(圖十三)。明代書風存在三方勢力:李東陽、吳寬、王守仁等當朝士大夫,講求法度,正本求源;文徵明、祝允明、王寵等吳派提倡追學宋人的自由主義;而晚明的邢侗、張瑞圖、米萬鐘和董其昌則是提倡復古主義書風(圖十四)。
圖十二趙孟頫《小楷洛神賦冊》(元代書法以趙體為宗,結體緊致,婉轉流暢,柔媚之氣明顯,但外柔內剛。明董其昌師承趙孟頫,后被康熙帝大加推崇)
圖十三沈度《楷書四箴頁》局部(臺閣體書法代表作,雖缺少變化和自由,但卻法度極為嚴謹)
圖十四 董其昌跋王珣《伯遠帖》
至清初,由于科舉考試更加嚴苛,要求書寫小楷,并行行整齊,字字均勻,于是書寫方式也因此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應對科考,館閣體便成為了必學書體得到普及。(圖十五)同時,在清代也流行帖學和碑學。當代鑒定大家謝稚柳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書畫鑒定》中做了客觀的評價:“書法在清代的變化發展過程,可以總結為三點,一是草書衰落,二是篆隸之書又興,三是碑學大盛,并大致可分為帖學期和碑學期。嘉慶、道光以前為帖學期,之后為碑學期。”因此清代出現了多碑學和帖學的大家。如帖學家傅山、王鐸、劉墉;碑學家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吳昌碩、趙之謙等。
圖十五清館閣體書法(是官方專用字體,方正、光澤、烏黑并大小一致。因拘謹刻板,毫無個性而多遭詬病)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書法 鑒定 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