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古代書法鑒定之我見
主要依據(包括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
時代風格:這是與所處時代的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和社會發展狀況及人文環境等分不開的。所以任何書畫作品都不能脫離它的時代特點,當然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其局限性。
書法的時代風格主要體現在詩文內容,書寫習慣,字體書風,避諱字以及措辭等方面。例如在唐代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或站立或坐于床榻上,一手執簡、紙或絹,一手執筆,進行胸前懸空書寫,后來又扶在案幾上書寫(圖一、圖二)。到了宋代,高腳桌椅才開始普及但由于書體并沒有嚴格的限制,很多書法家還都是懸肘書寫。明清時,由于科舉考試制度的日益嚴苛,臺閣體(館閣體)大肆盛行,此時對楷書書寫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書寫方式也發生了較大改變。
《女史箴圖》局部 圖一 《北齊校書圖》局部
傳唐王維(伏生圖) 圖二 五代衛賢《高士圖》
關于字體和書風的演變,也有其遵循的歷史脈絡:秦朝統一以后,秦相李斯統一了文字,將之前的大篆變為易于書寫的小篆。隸書的出現雖然早于小篆,但到漢代才得到普及。《曹全碑》(圖三)刻于東漢中平二年,體現了隸書方頭燕尾、流暢波磔的特點,堪稱隸書完美典范。而真正確立漢隸標準的是東漢大書法家蔡邕,他主持刊刻了以五經文字為內容的《熹平石經》(圖四)。
圖三《曹全碑》拓本(早期的隸書,結字偏扁,撇短捺長,捺筆波磔較大,燕尾之勢明顯)
圖四《熹平石經》石刻(結字變方正,撇筆拉長,捺筆波磔,似八分書,仍有燕尾,初具楷書意味)
到了魏明帝時,太傅鐘繇以善八分書而著名,他將八分書不斷的整理規范后,建立了楷書法則,后人稱之為“楷書鼻祖”。傳世作品有后人摹拓本《薦季直表》(圖五)。隨著紙的出現,書寫也日漸普及,人們為書寫迅速,“赴急之書”應運而生,也就是字字不相連的章草(隸書意味的草書),同時隨著楷書的普及,東漢張芝將章草變為前后相連,一筆而成的今草(圖六),并流傳至今,被后人推崇為草圣,對后世王羲之的草書影響深遠。
圖五鐘繇小楷《薦季直表》(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捺筆仍有燕尾之勢,仍存隸分的遺意)
圖六張芝草書(筆畫簡省,筆意綿連,一氣呵成之勢。將字字分開的章草變為今草)
在晉代王羲之的成就也最大,被尊為“書圣”(圖七),與其子王獻之并稱二王,后世很多書法家都宗二王書風。南北朝時期,南朝推崇二王書風,而北方則卻以用筆方折,雄壯樸拙的碑刻書體傳世,稱為北碑(魏碑)。鄭道昭是魏碑體的鼻祖,在當時與王羲之齊名,
有“ 北鄭南王”之稱,也被譽為“北方書圣”(圖八)。到了唐代,建立了真正的書寫法度,此時的楷書才真正普及。初唐四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薛稷是最為重要的。唐代也創立了顏、柳、歐三種書體,為后世所效法(圖九)。
圖七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章法自然,氣韻生動,提按分明,錯落有致,其“之”字就有多種寫法,真可謂變化多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圖八鄭道昭《鄭文公碑》(書風有篆書的圓轉,又有隸書的方折,兼具行書的縱逸。方圓兼備,變化多端。屬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
圖九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此時楷書,結構方正,結體飽滿,筆力雄厚,挺拔開闊)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書法 鑒定 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