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廣東政協獻計珠三角國家自創區建設
9月27日—28日,政協第十一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圍繞“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議題進行專題議政。
政協第十一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圖片由省政協提供
省政協調研組到中山市調研。圖片由省政協提供
會上,省政協專題調研組作“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調研情況匯報。調研組對推進珠三角自創區建設提出九方面建議,提出我省各級政府應結合廣東實際推進創新政策切實落地。
會議圍繞“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進展及對策措施”進行建言獻策。省政協常委們建議,要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同時要用“洪荒之力”抓好創新政策落地。
報告
以全球視野謀劃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
7月至8月上旬,省政協調研組圍繞“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與省直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座談,分赴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自創區所在市實地了解情況,并赴上海張江、江蘇蘇南等國家自創區調研。在27日的省政協常委會會議上,省政協專題調研組發布了《關于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專題調研報告》。
成效
珠三角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同比增長19.8%
調研組有關負責人介紹,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設立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建設我國開放創新先行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協同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生態區為目標,各項建設取得了新成效。
省級層面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制逐步完善,設立了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工作辦公室,出臺了《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自創區規劃綱要、自創區與自貿區聯動發展的實施方案、自創區空間規劃等政策文件正在制定中。各市實施方案、規劃綱要和空間規劃等頂層設計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中關村“6+4”“粵12條”等創新政策正逐步落實。各地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如深圳出臺《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廣州制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的若干試行規定》等,珠海出臺《珠海高新區鼓勵企業上市及新三板掛牌實施辦法》等。各市圍繞體制機制創新,因地制宜,積極實踐。中山推進“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推動火炬開發區與周邊專業鎮合作共建分園。珠海探索推動“雙自聯動”,發揮橫琴自貿片區制度創新的優勢,實現了“雙區”疊加效應。在構建區域協作機制上,佛山與江門結對合作,推動科技資源對接、產業協同發展、載體共同運營及共建特別合作區等。
自創區依托各地高新區,深化科技產業創新,拉動珠三角九市主要創新能力指標持續提升。2015年,珠三角高新技術企業10560家,同比增長19.8%;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2.47%,同比增長0.18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珠三角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5.84萬件和1.9萬件、同比分別增長48.6%和31.94%。尤其是深圳已成為自創區的創新高地,2015年深圳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出珠三角平均水平70%;高新技術企業5524家,專利申請量10.55萬件,分別占珠三角的1/2和1/3。
問題
部分創新政策缺乏實施細則
調研組發現,我省自創區建設仍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調研組有關負責人說,各市對中關村“6+4”和“粵12條”等創新政策有效落地問題反映和訴求較多。部分創新政策缺乏實施細則或操作指引,如中關村新4條政策中涉及股權激勵的個稅分期等,多個市提出應給予明確指引;“粵12條”中“賦予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但未明確作價、轉讓、入股等關鍵環節的操作規程。
調研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創新主體的作用來看,一方面,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深圳、廣州以外片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量有限、研發不夠活躍;另一方面,各類創新平臺與載體有待完善,地方與高校共建類研發機構普遍面臨因“雙重管理”問題而帶來的困擾。
通過調研發現,自創區所在的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協調聯動的渠道存在不足;自創區錯位發展、分類管理的統籌機制不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不足,與美國、德國、日本和以色列等相比,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緊密合作的市場化創新機制尚未建成。對于自創區建設,在科技產業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科技中介服務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和完善。
對策
加快形成市場化創新體系
針對發現的情況,調研組提出9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調研組提出,結合廣東實際推進創新政策切實落地。加快制定落實中關村“6+4”、“粵12條”等主要創新政策的實施細則和相關指引,推動各級政府抓緊完善自創區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快出臺《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適時制定自創區建設的專項地方性法規。
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創新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和創新要素流動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政府要加強對企業創新的服務與協調,支持重點科技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廣泛開展核心和關鍵技術攻關。
調研組提出,以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為抓手發展創新型產業。鼓勵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利用國際資源能力,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著力培育和催生一批領航型高新技術企業,大力推進以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支持廣州申建“再生醫學與健康”國家實驗室。
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與創新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設立專業性、開放性、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對新型研發機構所需建設用地或場所給予優先保障,所需進口設備、有關稅收減免給予政策優惠。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一體化孵化鏈條。合理布局建設一批以“國家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高端平臺。
調研組提出,構建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撐。大力發展天使投資等風險投資和各種創投基金。充分發揮和利用省、市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等政府引導資金(基金)作用,引入社會資本合作設立一批子基金。扶持具備條件的科技企業到主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上市融資,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直接融資工具,支持其在自創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資源集聚地設立科技支行、科技小貸公司等。
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引進、激勵與管理服務機制。在全球范圍引進領軍人才,實施海外專家來粵短期工作資助計劃。完善以創新成果利益分享為主體的激勵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核心團隊。加強對引進的創新人才的績效考核,重點完善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團隊的考核評估。
調研組提出,行政和司法“兩手抓”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完善跨部門、跨地區的知識產權聯合執法機制,持續深入開展專利金融、電商平臺等重點領域執法維權專項行動。著力強化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服務功能,逐步擴大快速維權的區域和行業覆蓋面。完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細化完善知識產權司法裁量基準,加大對惡意侵權、反復侵權等的處罰。
加強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建設。對公辦科研院所實行控制編制總額、單位自主動態調劑的靈活措施,以制度創新釋放公辦事業單位創新動能。加強面向自創區的制度供給,建立完善自創區相關的管理制度。加強自創區與城市規劃、建設的銜接,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促進產城融合。
加強管理協調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建設。建立完善自創區協同推進機制,研究設立自創區管委會,建立各自創區之間的聯席會議制度、各自創區與省直有關部門的“直通車”制度。推進“雙自聯動”,發揮自創區創新資源和自貿區開放政策的疊加效應。
熱議
省政協常委獻計珠三角國家自創區建設
爭當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28日上午,省政協常委展開分組討論,對此集思廣益,出謀劃策。不少常委在現場表示,珠三角國家自創區要抓住機遇,爭當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在提高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人才和政策扶持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要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同時,要用“洪荒之力”抓好創新政策落地。
人才要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主要因素。在第一組的討論現場,省林業廳原廳長張育文委員認為,企業自主創新除了需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之外,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領軍人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對于自創區的建設將起到很大的作用。”人才如何才能留得住?張育文認為,可以從解決住房等方面著手,讓人才有歸屬感。
“不只是要引進人才,也要注重培養人才。”省政府原副秘書長江海燕委員認為,培養、引進創新人才是自創區建設的基礎。不僅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還要加強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從基礎教育著手,培養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加速技術的“溢出效應”。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巡視員黃玲委員認為,廣東是“海歸”大省、僑鄉,擁有豐富的海外人才資源,其中有大量的高新技術人才,要注重海外人才的引進。“據統計,回國的海外留學人才中50%以上希望去北上廣深。深圳的整個創新環境、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好。”為了吸引海外人才,黃玲建議,借廣東留學人員聯誼會最近成立之機,將其作為吸納海外人才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另外,對于引進人才的績效考核方面,要合理科學地設置標準,符合科學發展規律,不要因此對人才引進造成制約。
對于引進人才的評估,省政府參事張效民委員認為,評估體系的建立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科技創新需要有緊迫感,但不能操之過急。
除了海外人才引進之外,港區梅州市各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古爾夫委員建議,給予港澳青年創業更多的扶持政策。
整合好自創區和自貿區資源
“要用‘洪荒之力’抓好創新政策的落地。”省政協外事僑務委員會主任吳銳成委員形容道。他認為,廣東有很多想創新但沒有條件創新的企業。因此,吳銳成建議,政府既要“賽馬”,也要“相馬”。創新政策的落地是重中之重,問題要解決,政策要落地。
“扶持企業創新發展,可以‘愛富’,但不要‘嫌貧’。”張效民委員說,政策的扶持對于廣東科技能力的提升有重大影響。真正需要幫扶的是中小微企業。尤其是要扶持擁有顛覆性技術的中小微企業,對其知識產權等方面進行保護。
廣州市政協主席蘇志佳表示,在創新能力方面,廣州仍需要向深圳學習。珠三角地區自主創新發展,需要處理好自創區與廣東自貿區之間的關系,要整合好兩者的資源,避免政策資源的浪費。另外,蘇志佳建議,處理好自創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關系。全省是一盤棋,自創區不是封閉的,不僅要輻射帶動粵東西北地區,也要調動后者的積極性,共同發展。
高端
專家企業家為自創區建設支招:
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在新時期,如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打造國家自創區新優勢?27日下午,省政協常委會會議舉行專題講座,邀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作“打造珠三角創新創業新優勢”輔導報告,邀請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云峰作“自主創新與環境建設”輔導報告。他們結合大量數據和圖表,全面解讀了在新階段如何推動自創區建設,并就其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解析。
呂薇說,科技創新中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目前,中國的產業技術創新已經進入新階段。應該從國家戰略出發定位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揚長補短,打造珠三角國家自創區新優勢。高云峰表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是讓企業能夠在市場上獲利。
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自創區建設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是中國的三大創新高地。”呂薇說,區域性的創新中心由一個或幾個創新型核心城市,及其周邊的有產業配套和技術吸納能力,富有創新要素、產出密集的城市群共同組成。例如在珠三角地區的深圳,就吸引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前沿技術創新創業企業。
“珠三角是中國自主創新的急先鋒,目前已經聚集了一大批優質的創新型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設施。”高云峰說,深圳90%的研發人員、90%的研發機構、90%的科研投入、90%的專利產出都來自企業,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深圳是如何做到的?呂薇認為,深圳采用的是逆向創新發展模式,引進全球前沿技術創新創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新。“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是一天形成的。”呂薇說,例如華為,其產品之前只能進入縣一級的市場,在后來進入歐洲市場之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高云峰說,與華為的產品創新模式不同,中國更多的企業正在進行的是模式創新,例如無店鋪銷售、虛擬集合競價、高負債擴張模式等。“珠三角應該以模式創新和資源整合為切入點,對前沿技術進行‘引進—消化—仿制—改進—超越’,充分發揮中國創新模式的優勢。”
除了深圳帶動珠三角發展之外,呂薇還建議,應從國家戰略出發定位珠三角自創區,依托深圳、廣州,發揮珠三角對周邊地區創新創業的帶動作用。
增強對全球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呂薇說,市場環境、政策支持和引導、創新人才、科技基礎和產業基礎等是影響區域創新的主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哪里環境好,就向哪里流。呂薇說,例如深圳通過改善創新生態環境,吸引了國內外大量創新要素聚集。建議發揚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優勢,加強地區間的協調,提高整體競爭力。引進全球前沿技術應用于創新創業,提升國際化水平,增強對全球創新要素的吸引力。
在創新環境方面,呂薇提出要與國際對標,比如美國的硅谷、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等。要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法治的市場環境,營造平等獲取創新資源的市場環境,拆掉民營企業面臨的“玻璃門”障礙。此外,建議提高對新產品的檢驗檢測服務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政府采購政策,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和綜合經營成本等。
高云峰認為,要尊重市場的淘汰和篩選功能,以市場為“指揮棒”,營造“萬馬奔騰”的市場環境。政策扶持對于自主創新的影響很大。政府要充分發揮導向作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是讓企業能夠在市場上獲利。強大的制造業是珠三角自創區的長處,建議加快珠三角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創新要素。”高云峰說,企業技術創新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高新技術人才。對此,呂薇表示,創新需要多層次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和研發人員,也需要引進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工人和管理者。
編輯:薛鑫
關鍵詞:廣東政協 珠三角國家自創區建設 專題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