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大學生成購機主力”是種符號消費
近日,記者走訪四川成都市太升南路多家手機店發現,由于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群里,學生占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作為科技創新的產物,蘋果手機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優質的用戶體驗。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蘋果手機的“高身價”,在本質上也是商家之間、商家與消費者反復利益博弈的結果。“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消費者有選擇喜愛商品的權利。我們沒有必要對蘋果手機戴上“有色眼鏡”,對其進行標簽化、污名化。
在消費社會,手機具有抽象的符號功能,即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功能。大學生對蘋果手機趨之若鶩,根源于消費文化的走偏與錯位——過度追求符號消費,說到底也是一種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迷失。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人們往往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建構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區隔與界限。消費具有社會分層的功能,可以向他人傳遞出符號信息。這一點,在蘋果手機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對于一些人來說,蘋果手機就像項羽所說的“錦衣”,不僅讓自己穿得更舒適、更體面,也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的工具。
許多大學生尚未實現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父母通常是他們的“錢袋子,大學生熱衷蘋果手機,父母往往要為他們的符號消費買單。即使在同一所大學里,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也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性。對有的家庭來說,給孩子購買蘋果手機并不構成經濟壓力,對有的家庭來說,父母要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對于那些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的家庭來說,父母沒有能力也缺乏意愿給大學生購買蘋果手機。
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裹挾下,一些大學生陷入了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的誤區。一些大學生“打腫臉充胖子”,想法設法壓縮生活費去購買蘋果手機,少數大學生采取了分期付款、網絡借貸等方式,來滿足消費欲望。一些商業機構也推波助瀾,“年輕,就是等不了”等商業廣告在日常生活里隨處可見,不斷刺激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熱情。
大學生喜愛蘋果手機并沒有“原罪”,卻要在家庭經濟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量力而行。如果沉迷在符號消費帶來的身份認同和階層優越感,難免會在欲望的深淵里越陷越深。畢竟,一個人的社會認同,最主要的還是要取決于他的角色扮演;那種依靠符號消費來證明自己和表現自己的做法,最終難以長久。(楊朝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學生 購機主力 蘋果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