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突破創新創業的“盆地桎梏”
成都市政協集智聚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9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召開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面對這一宏偉“藍圖”,市政協與市委、市政府同頻共振共謀發展。9月13日,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35位委員、專家與7個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協商,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建言獻策。
形成科技創新的政策“高地”
自古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但走出盆地、融入世界的理想一直深深流淌在成都人民的血脈中。躋身國家中心城市,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正是延續了這座城市已持續千年的對外開放思想。
今年年初以來,成都市政協圍繞創新創業多次開展活動:6月9日,開展“以創新創業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民主監督暨相關提案辦理協商活動;7月7日,組織20位民盟界別市政協委員,專題視察全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情況;8月29日,召開“凝聚華商力量助推對外開放”專題協商座談會工作會議……
此外,成都市政協還十分注重走出去學習先進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6月,市政協科教醫衛體委員會組織委員考察了杭州、武漢等地的做法。
此次專題協商會上,市政協委員、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技發展和宣傳策劃局局長張翼談及成都科學城建設時,建議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在成都科學城大膽改革創新,形成科技創新、城市發展的政策“高地”。
張翼的建議得到了市科協副主席陳光的贊同,“成都應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體系,構建面向全球的創新網絡體系。”同時,陳光還建議加速構建面向未來的成都融合創新生態體系,實現持續發展。
在國際創新體系建設中,大數據的開發和應用可以說是成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戰略“支點”。
何立新委員認為,要想實現數據統籌共享,政府數據應當適當開放,使之與社會數據、行業數據、企業數據對接并關聯起來,真正釋放出“數據紅利”。
大數據也是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鮮櫻所關注和關心的,他表示“將就大數據開發應用與委員們開展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新宇對于委員、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給予回應,表示“將努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全市創新創業培育好的土壤、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疏通融合創新路徑
去年9月,成都市制定出臺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明確了兩個通道———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
無疑,這兩大通道對于搭建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的載體和平臺,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成都市政協非常重視創新創業中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5月,市政協組織委員赴雙流區電子科大成都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學就“在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地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性視察,隨后召開了“在蓉高校、區(市)縣政府、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地落實”座談會……
參加視察、座談的委員、專家和職能部門人,也把發現的問題帶到了此次專題協商會上和大家討論。
成都市政協委員、中共郫縣縣委常委陳誼結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建議疏通創新創業路徑,探索“沿循成果與資本對接、人才與企業對接、科技與產業對接”,爭取早日把科技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和現實的生產力。
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也是與會人員關注的焦點。成都市科協副主席陳光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成果的產權歸屬問題”。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突破現有專利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瓶頸”,在法理層面確立科研團隊和發明人在成果處置、收益、分配上的權益。
四川大學科技產業集團總經理王安文認為,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企業應發揮各自功能和作用,“疏導存在于科技成果生產與轉化中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各自發力、形成合力。”
“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馬良乾表示,“將認真研究吸納委員、專家的建議,加強頂層謀劃。”
成都之所以確定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為改革的一大通道,是因為其作為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的重點城市,具有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獨特的軍工資源優勢。
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一個首要問題是“缺乏落實相關政策的制度、機制、標準和操作細則。”四川川大智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建偉建議,建立軍民深度融合示范區,探索軍民融合組織架構和制度建設;打造典型產業集群,扶持一批示范產業和示范企業,擴大園區在國內的影響,促進軍民融合發展。
鮮櫻表示,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下一步將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梳理全市軍民融合技術、計量、測試、標準、質量等公共服務平臺,組織推廣應用”。(羅韋 韓冬 甘政華 趙陽光 張曦露)
編輯:薛鑫
關鍵詞:成都市政協 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西部科技中心